
3炉火周围的热现象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识别炉火周围存在的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等热传递方式,理解不同热传递方式的特点和原理,并能结合实际生活中的热现象进行准确判断。 2.通过观察、实验、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思维。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热现象,体会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环保意识。 4.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热传递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并能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三种热传递方式的概念、特点和原理。 2.能够准确识别炉火周围不同的热传递方式,并能结合实际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 3.掌握探究热传递方式的实验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 1.区分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三种热传递方式的本质区别,尤其是热对流的形成过程和原理。 2.运用热传递知识解释一些复杂的生活现象,并能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3.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提前在教室的一角点燃一个小火炉(确保安全),让学生进入教室后自然地感受到炉火带来的温暖。 教师提问:“同学们,一进教室大家就感觉到很温暖,这股温暖是从哪里来的呢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炉火周围有 哪些有趣的现象 ”引导学生观察炉火周围的情况,如炉火上方的空气流动、靠近炉火的物体变热等。 展示一些生活中与炉火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如冬天的暖炉、篝火晚会、厨房的炉灶等,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炉火 的作用和热现象的存在。 教师总结:“热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炉火周围更是充满了各种有趣的热现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炉火周围的热现象,揭开热传递的奥秘。” 设计意图:通过在教室点燃火炉的实际情境引入新课,让学生亲身体验热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展示生活中的图片和视频,能够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热现象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知识讲解 (一)热传递的概念 教师拿出一杯热水和一杯冷水,将它们放在一起,过一段时间后,让学生触摸两个杯子,感受温度的变化。 教师提问:"为什么热水会变凉,冷水会变热呢 "引导学生思考热的传递过程。 教师讲解:“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或者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这种现象叫做热传递。只要物体之间或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存在温度差,就会有热传递现象发生。” (二)热传导 实验演示:教师准备一根金属棒, 一端放在炉火中加热,另一端用手触摸。让学生观察金属棒的温度变化,并感受热是如何从一端传递到另一端的。 教师讲解:“像这种热沿着物体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的传递方式叫做热传导。热传导主要发生在固体中,不同的固体传导热的能力不同。一般来说,金属是热的良导体,而木头、塑料等是热的不良导体。” 举例说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热传导的例子,如用铁锅炒菜时,热量通过锅体传导到食物上;冬天用手触摸金 属栏杆会感觉很冷,而触摸木头栏杆则感觉没那么冷,这是因为金属的导热能力比木头强。 (三)热对流 实验探究:教师准备一个透明的玻璃容器,里面装满水,在容器的底部用酒精灯加热。在水中加入一些木屑或茶叶末,让学生观察水的流动情况。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同学们,仔细观察水中木屑的运动,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以看到,靠近容器底部的水受热后上升,周围较冷的水会流过来补充,形成了水的循环流动。 教师讲解:“这种液体或气体中温度不同的各部分之间发生相对运动而引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