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少版 (2024)初中美术七年级上册《文字之旅》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一)图像识读 1.学生能够识别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风格的文字形态,如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了解其特点和演变过程。 2.能解读文字的造型、结构、笔画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通过观察分析,理解文字与图形之间的关联。 (二)美术表现 1.掌握文字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如笔画的变形、组合,结构的调整,色彩的搭配等,能够运用这些方法对文字进行创意设计。 2.以小组合作或个人创作的形式,设计出具有独特风格和主题表达的文字作品,如海报、书签、装饰画等,展现一定的美术表现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审美判断 1.通过欣赏大量优秀的文字设计作品,包括传统书法作品和现代创意文字设计,培养学生对文字艺术的审美感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2.引导学生学会从形式美、文化内涵、创意表达等多个角度对文字作品进行审美评价,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能够辨别美丑、优劣,提升审美品味。 (四)创意实践 1.鼓励学生突破传统文字的束缚,大胆发挥想象,在文字设计中融入自己的情感、想法和独特视角,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意实践能力。 2.在实践过程中,学生能够尝试不同的材料和工具,探索多种表现形式,勇于尝试新的设计思路和方法,解决创意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文化理解 1.深入了解中国文字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其背后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底蕴,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认识到文字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演变和差异,理解文字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所体现的文化多样性,培养学生尊重多元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系统了解中国文字的起源、发展脉络以及各阶段文字的主要特点,如甲骨文的象形性、金文的古朴庄重、篆书的线条规整、隶书的笔画简化、楷书的规范严谨等,这是理解文字艺术的基础。 2.掌握文字设计的基本方法,包括笔画的变化 (加粗、变细、弯曲、变形等)、结构的调整 (重心平衡、疏密得当、比例协调等)、色彩的运用 (根据主题和情感选择合适的色彩搭配)以及文字与图形的结合方式,使学生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进行简单的文字设计实践。 (二)教学难点 1.如何引导学生在文字设计中巧妙地融入创意,使设计既具有独特的个性和视觉冲击力,又能准确传达特定的主题和情感,避免设计的平庸和雷同。这需要学生打破常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和发散性思维能力。 2.帮助学生在文字设计中把握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的融合,既要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字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又要使其符合现代审美需求和时代特征,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对学生的文化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在黑板上写下一个大大的“人”字,提问学生:“同学们,看到这个字,你们能想到什么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可能会说想到了站立的人,有的会说想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 设计意图:通过一个简单常见的文字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联想能力,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同时自然地引出本节课关于文字的主题。 2.展示一组有趣的象形文字图片,如日、月、山、水、鸟等,让学生观察并猜测这些文字所代表的含义。随后,教师揭晓答案,并简单介绍象形文字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形式,是根据事物的形状描绘而成的。 设计意图:利用象形文字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文字与图形的紧密联系,初步了解文字的起源,为后续深入学习文字的演变奠定基础。 (二)新授 1.文字的起源与演变 结合教材课文内容,运用PPT 展示从甲骨文到现代楷书的文字演变过程,每展示一种字体,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字实例进行详细讲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