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26245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综合评价卷(一)(含答案)

日期:2025-09-21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36次 大小:14692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综合
  • cover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综合评价卷(一) 时间:40分钟 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54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3分,共54分) 1.我国境内距今约170万年、约70万—20万年和距今约3万年的远古人类生产生活的共同点是( ) A.都使用天然火 B.都使用打制石器 C.都保留着猿的特征 D.都生活在黄河流域 2.长江和黄河作为我国最重要的两条河流,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孕育出了华夏文明。距今约7 000—6 000年在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定居下来并从事原始农耕生活的分别是( ) A.元谋人和山顶洞人 B.山顶洞人和河姆渡人 C.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D.半坡人和河姆渡人 3.考古学者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良渚古城遗址、陶寺古城遗址发现了大型建筑工程,并在墓地中发现了大量制作精美的玉器或体现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这表明当时( ) A.产生了阶级和早期国家 B.已出现原始农耕生活 C.普遍盛行奢侈享乐之风 D.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4.关于夏朝建立后的王位传承,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帝禹……以天下授益……益让帝禹之子启。”而《战国策·燕策一》则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据此能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A.启用武力夺取王位 B.益将王位让于启 C.启最终继承了王位 D.禹直接传位于启 5.西周初年的整体战略是稳定西北,开发东南。在东进过程中,齐、鲁是前哨,卫国接济东进主力,也北瞰燕冀,东控徐淮(如图)。这反映出西周统治者( ) A.制定刑法,稳定统治秩序 B.躲避战乱,多次迁移国都 C.实行分封,扩大统治范围 D.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工程 6.下面是李老师在课堂上出示的某一历史时期的思维导图。由此判断,这堂课学习的主题是( ) A.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B.春秋时期的动荡变化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D.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7.以下是某本书的章节目录(部分),这本书的书名是( ) 第一章    水利史上的奇迹 第二章    恼人的水患 第三章    郡守李冰  第四章    开凿宝瓶口 A.《都江堰》 B.《长城》 C.《灵渠》 D.《黄河》 8.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我国战国时期有一个学派的主张与联合国的宗旨不谋而合,这个学派是( )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 9.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艺已相当成熟,不仅数量多,种类齐备,而且工艺精湛,器物造型生动,展示了灿烂辉煌的青铜文明。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之一是( ) A.司母戊鼎 B.四羊方尊 C.利簋 D.毛公鼎 10.《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这段话表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 A.朝议裁决 B.政务繁忙 C.世袭传承 D.集权独断 11.《史记·过秦论》记载:“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弗能纪,百姓困穷而主弗收恤……是以陈涉……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这段史料适合用于研究秦末农民起义的( ) A.经过 B.原因 C.特点 D.影响 12.“文景之治”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据《史记·平准书》记载:“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这里的描述体现了“文景之治”时期我国( ) A.政治清明 B.经济繁荣 C.文化昌盛 D.社会安定 13.建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图所示是小文同学的学习笔记,其中空格处的内容应是( ) A.统一文字 B.焚书坑儒 C.尊崇儒术 D.张骞通西域 14.梳理知识线索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老师设计了以“东汉的兴衰”为主题的知识线索,请你完善下列内容,①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 刘秀称帝→①→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楚汉之争” D.赤眉起义 15.古籍《述异记》载:“苜蓿本胡中菜也,张骞始于西戎(域)得之。”《本草纲目》载:“张骞使西域,始得大蒜种归。”这说明张骞出使西域( ) A.改变了汉朝基本饮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