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度独立练习 高三地理试卷 满分100分 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4分) 如图为地理兴趣小组观测日落位置年内变化示意图。α为甲地(36°N,111°E)观测到的年内日落位置变化最大角。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甲地P、Q两日正午太阳高度角之差最接近( ) A.36° B.47° C.54° D.72° 2.Q日( ) A.甲地日落晚于18时 B.南极附近出现极昼 C.甲地正午日影朝南 D.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下图为某季节澳大利亚北部盛行风和气压分布图。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甲地盛行风的主要成因是( ) A.海陆轮廓及洋流性质 B.海陆热力差异 C.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D.地势起伏状况 4.该季节( ) A.甲地盛行西北季风,寒冷干燥 B.乙地盛行东北信风,炎热干燥 C.丙地盛行偏西风,温暖多雨 D.丁地盛行偏东风,高温多雨 下图为某年3月16日17时某区域近地面天气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如果图中等压线状况维持不变,从①地经②地到③地,天气变化可能是( ) A.气温:暖—冷—暖 B.气压:低—高—低 C.降雨:雨—晴—雨 D.风向:西北风—东南风—西南风 6.若图示虚线范围内出现灾害性天气,则该地( ) A.大气能见度变低阻碍交通 B.降水增多缓解春旱 C.迅速降温导致冬小麦冻害 D.夜晚出现逆温现象 下图示意日本本州岛部分地区樱花初放日期。完成下面小题。 7.导致该岛滨海地区樱花初放日期自南向北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洋流 C.太阳辐射 D.降水 8.导致N地樱花初放日期比M地早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洋流 C.土壤 D.降水 9.导致P地樱花初放日期比M、N地晚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洋流 C.太阳辐射 D.降水 研究人员在海南岛东侧大陆架水下38米处放置了传感器,检测底层海水温度与海平面变化,记录了由7月1日至7月31日的数据,不考虑天文潮汐。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7月10日至7月13日时,海南岛东部海域的风向为(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11.7月18日至7月20日时,海南岛东部海域( ) A.气压增大 B.海水流动减缓 C.风力加强 D.蒸发减弱 2020年的9月-2021年5月出现了拉尼娜现象,2021年夏季拉尼挪现象又出现了。2022年夏季阶段,北半球遭遇了极端性的高温,40度以上的气温是普遍存在,部分地区的气温更是高达50度左右,世界气象组织多次说明罕见“三重”拉尼娜2022年或重现的消息,NOAA、日本气象厅、中国气候中心、澳大利亚气象局等均发表了相类似的看法,据此完成下面各题。 12.下图中能正确表示“拉尼娜”现象发生时太平洋赤道地区大气环流状况的是( ) A. B. C. D. 13.2022年北半球普遍高温的原因可能是( ) ①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气候异常。 ②副热带高压异常强盛。 ③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弱。 ④辐射增温明显。 ⑤北半球暖湿气流远比往年更加强大,聚集了比往年更为强大的热能。 ⑥北半球暖湿气流远比往年更弱,聚集了比往年更少的热能。 A.①②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⑥ D.①③④⑥ 海底浊流是沿着水下斜坡,携带大量泥砂的高密度、高流速的一种偶发性流体。当浊流从高速流进入低速流时,流体部分动能转化为位能,液面明显升高形成水跃。根据浊流颗粒物大小,可将浊流分为甲、乙两种沉积模式,如下图所示。浊流可导致海底地貌发生变化并对人类海底活动产生破坏。例如,1929年北大西洋纽芬兰岛南部大陆坡一次突发浊流折断了海底电缆,带来巨大损失。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与乙模式相比,甲模式的海床沉积物( ) A.易被浊流搬运至更远距离 B.平均粒径更大 C.垂向变化表现为上粗下细 D.层理结构明显 15.浊流对海底地貌及岩石形成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 A.流速下降时,泥沙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