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2942

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课件(28张)

日期:2025-05-20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54次 大小:50893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人教,北魏,28张,课件,措施,改革
  • cover
课件28张PPT。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一、卓有成效的新制 二、巧设计迁都洛阳 三、移风易俗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1.特点:2.措施(1)俸禄制 (2)均田制 (3)三长制 (4)租调制在冯太后的主持下进行,建立新制度取代旧制度一、卓有成效的新制(1)俸禄制 484年实行整顿吏治,巩固统治.吏治好转,农民安心从事生产, 北方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由国家征收统一租调,筹集禄银, 按级别高低发放,不许官吏自筹。①原因:②目的:③内容:④影响:吏治黑暗,贪污成风,影响财政收入,加深矛盾。(2)均田制 485年实行①前提:②内容:④影响:③性质:政府掌握大量无主荒地 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封建土地国有制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土地兼并,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和粮食产量,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促进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北魏政权怎么知道多少农民分到了土地,又怎么向他们征税、征发徭役兵役呢?“三长制”思考:三长制实行之前的地方统治 机构叫什么?有何弊端? 设邻长、里长、党长,直属州郡。(职责?) 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健全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体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有利于国家对人民推行均田制。①内容:②影响:(3)“三长制”(4) 租调制发展生产,缓和矛盾,巩固新生政权。②内容: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交纳一定量的租(粮食,如 粟二石)和调(绢帛或布一匹)。③作用:改变赋税混乱,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许多受庇于豪强的农民纷纷转向政府,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增加了政府的租调收入。①目的:3.意义推动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北魏政权的巩固奠定了孝文帝后期改革的基础二、巧设计迁都洛阳1. 原因2. 过程3. 影响 1、原因1)政治:旧都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2)经济:旧都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3)军事:旧都受到北方柔然的骚扰和威胁4)地理:旧都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补充: 洛阳的优势: (1)曾是东周、东汉、曹魏、西晋的都城, 自古以来就是黄河流域政治文化中心。 (2)周围地区农业发达,能给大都市提供充足的粮食。2、直接目的: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减少改革阻力3、根本目的: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历史再现 1.平城草木丰盛,牛羊成群,气候不冷不热,而洛阳夏季酷热难耐,为什么要迁到洛阳去呢? 2.我是个大奴隶主,在平城有豪华的宅院,大量的地产,还有众多的奴隶,生活的很好,不能迁都。 3.我们平城周围多数是鲜卑人,而洛阳周围多数是汉人,语言不统一,多别扭。 4.平城是祖宗定下来的都城,已近百年了,我们世世代代都住在这里,不能迁。 5.洛阳是汉人居住区,如果把都城迁到那里,会威胁我们的统治。出谋划策2.迁都过程: 以“南伐”为借口,493年~495年由平城迁到洛阳。面对众多的守旧反迁都势力, 请你设计一下孝文帝会用什么 更高明的手段达到其迁都的目的?(2003上海卷真题) (北魏孝文帝)“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 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谋南伐,其实迁也。旧人 怀土,多所不愿,内惧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 洛阳”。上述材料说明的问题,不包括( ) A 北魏王朝的保守势力很强 B 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 C 孝文帝借南伐之令行迁都之实 D 南伐与迁都都有阻力B研学成果史学新观点摆 脱 母 权 阴 影 说 孝文帝的父亲献文帝14岁继位,冯太后临朝称制,孝文帝自幼由冯太后抚养,继位时仅5岁,冯太后再次执掌朝政,冯太后聪明贤达,富有才干,孝文帝对其非常尊敬崇拜,在冯太后死后,孝文帝在平城为其营造了一座规模巨大的陵墓,并在太后陵东侧为自己修建了一座规模相对小的陵墓,表示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