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挑山工》 教学目标: 1.抓住主要事件和心理变化,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抓第一自然段挑山工的动作,借助登山示意图,能有条理、完整地说出跳 山工怎样登山的。 3.抓第五自然段挑山工的语言,通过联系上下文、联系作者创作经历等方法, 感受挑山工认定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从挑山工的动作、语言、外貌描写中感受他认定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 的品质。 一、寻“形” 1.篇章页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走进第七单元的学习,读读篇章页中罗曼·罗兰的这句话,你收获了什么? 预设:想要有所成就,人的品质和品格极其重要。(板书:品质) 2.直接揭题:这个单元,我们将去感受古人的精神品格,领略中外英雄的气概,今天,我们先走进一群平凡的人———挑山工,去看看他们身上到藏着什么样的品质。预习过课文,你知道挑山工的样子是怎样的吗? 预设:把货物挑上山的工人。 追问:真厉害,能不能从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 预设:他们肩上搭一根光溜溜的扁担,扁担两头的绳子挂着沉甸甸的货物。 3.布置任务:其实这是对挑山工形象的描写(板书:形),文中还有多处描写挑山工外貌的,你能找到吗?默读全文,用直线画一画。 (1)交流汇报: 他们肩上搭一根光溜溜的扁担,扁担两头的绳子挂着沉甸甸的货物。 矮个子,脸黑生生的,眉毛很浓,四十来岁,敞开的白土布褂子中间露出鲜红的背心。他扁担一头拴着几张木凳子,另一头捆着五六个青皮西瓜。 他把褂子脱掉了,光穿着红背心,现出健美的黑黝黝的肌肉。 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他一步一步地向上攀登。 自由读读这些句子,说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挑山工? 相机交流形象,预设:辛苦、淳朴、健壮等,随机板书。 看人先看“形”,你觉得冯骥才画下的挑山工会是怎样的? 出示画作:和你想的一样吗? 朗读:我们再来把这些句子读好,把挑山工的形象留在我们的脑海中。 二、探“行” 1.过渡:这就是冯骥才在泰山上看到的挑山工的形象,除此之外,他还看到了什么呢? 预设:挑山工登山的动作。(板书:行) 2.让我们先去看看挑山工是怎样的登山的———出示任务: 学习活动: 默读课文,想一想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与游人登山有什么不同,照样子填一填。 (1)自主填写。 (2)填写好的同学和同桌交流一下。 (3)汇报梳理,预设: 挑山工 游人 肩上有沉甸甸的挑子 肩膀上没有挑子 走的路线是折尺形的 直往上走 路程比游人多一倍 路程相对较短 一个劲往前走 东看西看,玩玩闹闹 (4)重点聚焦:什么是折尺形的路线,谁能上台来画一画? ①1生读,1生画。 ②同意他画的吗?说说这么画的理由。 ③这样的折尺形路线,带给你怎样的感受?(预设:非常辛苦,很费时间……) ④为什么要走折尺形?预设:使东西不碰到台阶;省些力气;保护膝盖。 ⑤师生合作朗读。 (5)现在谁能借助示意图说说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自己练一练。指名说。 三、品“言” 1.对比质疑:挑山工是这样登山的,而游人是这样的。结果呢? 预设:挑山工常常赶到游人前面去。 追问: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想问的吗?四人小组讨论讨论。 (1)预设:挑山工实在太辛苦了,但他们登山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这是为什么呢? (2)引读:在差别明显这样的情况下,挑山工和游人的所花的时间却是差不多的,冯骥才先生心中有和你们一样的不解之谜———我看你们走得很慢,怎么反而常常跑到我们前头去了呢?你们有什么近道吗?” 2.品味语言:其实挑山工想到了你们的问题,并做出了回答。(板书:言) 他听了,黑生生的脸上显出一丝得意的神色。他说:“我们哪里有近道,还不是和你们走的同一条道 你们肩膀上没有挑子,是走得快,可是一路上东看西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