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活动4 燃烧条件的探究 1.如图所示是我国古代使用的“火折子”,竹筒帽盖上时,内部可燃物保留火星。使用时,仅需打开竹筒帽,对着火星轻轻一吹,可燃物就燃烧起来,其原理是( ) A.提供了充足的助燃剂 B.可燃物的温度变高了 C.可燃物的温度变低了 D.可燃物的着火点被降低了 2.如图是“物质燃烧条件”探究实验示意图,下列实验所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A.实验一中热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和隔绝氧气 B.实验二验证了物质燃烧需要可燃物 C.实验三验证了只要物质的温度达到着火点就可以燃烧 D.实验一中的现象也能证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 3.依据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实验过程:①将大小相同的两块白磷分别放入盛有冷水和热水的试管中,未观察到明显现象;②通入氧气,观察到A中白磷燃烧,B中无明显现象。 (1)实验过程②中,B中白磷未燃烧的原因是 。 (2)实验过程中,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现象是 。 1.诗人陆游的笔记中记载“书灯勿用铜盏,惟瓷盏最省油,蜀中有夹瓷盏,注水于盏唇窍中,可省油之半”“一端作小窍,注清冷水于其中,每夕一易之”。夹瓷盏用棉绳作炷(灯芯),上层盏盛油,下层盏盛水,其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书灯勿用铜盏”的原因是铜有良好的导热性,会加速油的蒸发 B.“书灯”中的油属于可燃物 C.“注清冷水于其中,每夕一易之”,说明下层中的水不断减少,是因为受热发生分解 D.灯省油的原理是油燃烧放热,上层盏内油温升高,但下层盏内水吸热,减少油的蒸发 2.用图甲装置探究物质燃烧。点燃蜡烛后立即塞紧橡胶塞,待蜡烛熄灭后,在t1时,将胶头滴管中的水全部滴入集气瓶,铝盒中的白磷燃烧。图乙是集气瓶内O2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O~t1内,O2浓度下降与蜡烛燃烧有关 B.生石灰的作用是与水反应放热,引燃白磷 C.该实验利用了铝的导热性 D.该实验证明白磷和蜡烛燃烧需要的最低O2浓度相同 3.某兴趣小组对制备氧气的实验进行改进与创新,请根据图示装置回答问题。 (1)仪器①的名称是 。 (2)甲中将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滴入锥形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乙中进行实验时,滴入过氧化氢溶液一段时间后,打开K1,A中导管口处有大量气泡产生,白磷 (填“燃烧”或“不燃烧”),原因是 。 打开K2,C中导管口处有大量气泡产生,白磷燃烧。对比现象 ,可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 某实验小组利用如图装置进行“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回答下列问题(查阅资料:白磷着火点为40 ℃): (1)实验前,检查装置A气密性的操作为关闭K1,推或拉注射器活塞至一定程度, ,证明装置气密性良好。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实验1:将U形管放在盛有80 ℃热水的烧杯中,关闭K2,打开K1,从U形管左端管口鼓入O2。现象是右端裹有白磷的棉花先冒白烟,片刻后开始燃烧,另一端的普通棉花没有变化。实验1可以得出的燃烧条件为 ,白磷燃烧时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 (3)实验2:在上述实验1燃烧过程中,关闭K1、打开K2,右边注射器注入液体X,产生的气体Y从装置B的U形管左端管口通入,可以观察到:燃烧着的棉花团很快熄灭,停止燃烧;过一段时间,装置C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写出装置D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实验3:关闭K2、打开K1,再次鼓入O2,发现右端剩余的裹有白磷的棉花又能燃烧。对比实验2和实验3,可以得出的燃烧条件为 ;实验2同时能证明气体Y的性质为 ,利用该性质可用于 。 实验活动4 燃烧条件的探究 1.如图所示是我国古代使用的“火折子”,竹筒帽盖上时,内部可燃物保留火星。使用时,仅需打开竹筒帽,对着火星轻轻一吹,可燃物就燃烧起来,其原理是(A) A.提供了充足的助燃剂 B.可燃物的温度变高了 C.可燃物的温度变低了 D.可燃物的着火点被降低了 2.如图是“物质燃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