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32438

选择性必修1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课件(共39张PPT)

日期:2025-09-25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39次 大小:175227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选择性,精神,PPT,39张,课件,文明建设
  • cover
(课件网) 历史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1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等重要文件,开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国家实施的体现广大人民意志的法律制度。20世纪50年代,是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初创时期。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等法律、法令。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 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也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意义 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强调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之上的特权。 “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1982年,我国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此前后,我国还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等一批基本法律。中国的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20世纪90年代,我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对法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决定并制约着政治体制改革的走向和深度。自从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以后,不管人们的主观意志如何,政治体制改革不可能、也不应该止步不前。……而所有制的改革一启动,政治体制的改革也就迈出了更实质性的一步。因为所有制的改革,既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又是政治体制改革的走向赖以实现的基础。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以往的“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999 年和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先后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法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 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标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条件。 思考点 把“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制”改为“治”。请你谈谈对这一字之改的认识。 (1)“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的范畴;“法治”是法律统治的简称,是一种治国原则和方法。同时,“法治”还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 (2)法制的本质是一个国家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到法律监督等方面,都有比较完备的法律和制度;法治的本质是一个国家的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都严格遵守法律和依法办事。 (3)法制的基本要求是各项工作都法律化、制度化,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治的基本要求是严格依法办事,法律在各种社会调整措施中具有至上性、权威性和强制性。 (4)法制的产生和发展与所有国家直接相联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