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地理中图版 必修3 第一节 中国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 高标准农田建设 高标准农田是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电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划定为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的耕地。《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指出,我国在十三五期间要确保建成高标准农田4亿亩 、力争建成6亿亩。 思考若高标准农田建成后,每亩耕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可提高100千克,那么4亿亩耕地可以提高多少千克 6亿亩耕地可以提高多少千克 400亿千克 600亿千克 中国耕地资源 耕地是由自然土壤发育形成的、能够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并具备可供农作物生长、发育、成熟的自然环境。 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资源。 耕地数量与空间分布截至2017年末,我国耕地面积约为1.35亿公顷(20.23亿亩)。 我国耕地资源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半湿润的东部季风区,覆盖了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地区。约占我国陆地面积一半的季风区,集中了全国90%以上的耕地,是我国农业主要分布区,土地利用程度较高。 我国耕地资源中,坡度小于25°的占95.9%,坡度大于25°的占4.1%,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坡度小的耕地有利于耕种。 坡度超过25°的土地一般不宜发展为耕地。 耕地质量 我国耕地质量主要依据地貌、土壤、水文、气候、农田基本建设、作物产量等因素划分为优、高、中、低四个等级。 受水分、热量、地形等因素的制约,我国耕地质量总体偏低。优等地面积为389.91万公顷,仅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2.9%。 我国耕地(质量特点)总体质量稳定,从全国分布来看,东部、中部地区耕地质量总体较高,西部地区耕地质量总体较低。 中国耕地的开发利用现状 从目前的开发利用情况来看,我国耕地具有以下特点。 人均耕地少 我国耕地总量多,人均少。人均耕地面积仅0.1公顷,为世界平均值的45%。 分布不均衡 我国土地面积辽阔的西部地区耕地资源相对匮乏,质量也较低;其他几个地区则相反。如东北地区土地面积仅占我国土地面积的6.5%,而耕地面积却占我国耕地总面积的20.7%。 耕地后备资源有限 我国耕地后备资源主要是可开垦荒草地、可开垦盐碱地、可开垦内陆滩涂和可开垦裸地。 2016年末,我国耕地后备资源总面积约535万公顷,比2003年下降近200万公顷,且耕地质量、可利用程度参差不齐。 中国耕地后备资源的特点 一是区域分布不均衡。新疆、黑龙江、河南、云南、甘肃等5个省份耕地后备资源面积占全国近一半,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耕地后备资源稀缺甚至枯竭。 二是集中连片的耕地后备资源减少明显。与2003年相比,2016年集中连片的耕地后备资源减幅达到74%。大部分集中连片的耕地后备资源已经被开发为耕地、园地和林地等。据统计,2002—2014年间,我国未利用地中有211.80万公顷开发为耕地,21.13万公顷开发为园地,167.07万公顷开发为林地。 三是耕地后备资源大多零散破碎。全国零散耕地后备资源面积346.47万公顷,占后备资源总量的64 .7%。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方式需要由大规模集中开发转向以综合整治为主。 四是耕地后备资源利用受生态环境制约大。全国耕地后备资源中,荒草地占64.3%、盐碱地占12.2%、内陆滩涂占8.7%、裸地占8.0%,这些土地类型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受生态环境制约大,极易引起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严重后果。 耕地质量下降 耕地质量下降主要表现在: 一是耕地的利用方式不当,长期高强度、超负荷的利用,导致耕地有机质含量降低、肥力下降,土壤大面积退化; 二是部分地区由于种粮收入少、耕作条件差等原因造成弃耕; 三是生态环境恶劣地区对耕地的破坏导致了水土流失、土壤盐渍化等问题。 我国耕地的开发利用现状对耕地质量有哪些影响 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