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字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识非连续性文本,在对比阅读中体会不同两篇文章的差异。 2.通过设置“金字塔之巅”埃及主题展览馆情境,辨析两篇文章的运用场景,了解不同文体的不同功用。 3.设置“推测金字塔的建成过程”任务,通过个体学习、小组合作等方式,学习运用非连续性文本基本的阅读方法,进行有理有据的推测。 4.感受作者对古埃及人勤劳和智慧的赞美。 教学重难点:通过设置“金字塔之巅”埃及主题展览馆情境,辨析两篇文章的运用场景,了解不同文体的不同功用 教学过程 课前情境导入 1.导入:上海博物馆“金字塔之巅”埃及主题展览馆 2.展览馆布置过程中,需要进行相关文字的布置,我们一起来帮帮忙 一、情境导入 揭题,读题 二、整体感知,发现不同 1.这两篇文章有什么不一样呢?出示:作业本第2题。 2.交流,修改 3.在场馆布置时,有两个地方需要文字布置: (1)场馆门口展览主题语 (2)场馆中相关展位的介绍 这两篇文章分别适合放在哪个地方?为什么? 4.小结:内容不同,表达方式不同,适用场景也不同 三、任务导学,互文对照,感受特点 (一)品读《金字塔夕照》,想象画面,感受特点 1.预设一:古老 2.预设二:雄浑(带着想象、感受朗读) 3.预设三:神奇/奇迹 (二)默读《不可思议的金字塔》,互文印证,感受特点 1.预设一:壮丽 印证的信息一:从胡夫金字塔的介绍,约600万吨,约53万平方米,约260万立方米。这些数据中可以体会出这个金字塔是非常高大的,就像金山。 印证的信息二:用约230万块石材砌成,平均每块重2.5吨左右。整个胡夫金字塔大概有50层楼高,塔基面积相当于126个篮球场那么大。 印证的信息三…… 2.预设二:古老 印证的信息一:建于公元前2600年左右。建成几千年后,世界上才出现比它更高的建筑。 印证的信息二:在尼罗河的上游,考古学家发现了古埃及人的采石场遗迹。 3.预设三:神奇 补充资料——— 金字塔自重×l0l5=地球的重量 金字塔底周长÷(塔高×2)=3.14159 穿过胡夫金字塔的经线正好把地球上的陆地分成相等的两半 穿过胡夫金字塔的经线正好把地球上的海洋分成相等的两半…… 4.回扣《金字塔夕照》,朗读———几千年来,在人们的心目中,它不愧是熠熠发光的珍宝,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它无疑比金子还要贵重。 (三)小结:刚刚我们通过阅读,发现两篇文章的内容和信息之间可以相互补充,相互印证。两篇文章学习的方式也是不同的,《金字塔夕照》我们用朗读、想象画面的方法来学习,《不可思议的金字塔》我们则快速地搜集、提取信息。 四、小组合作,探究推测 1.引出任务:关于金字塔,有许多世界级的未解之谜,而其中最受关注的就是———金字塔是如何建成的?为了增强游客的互动、参与感,埃及主题展览馆特地设置了一个“探秘馆”,参观者在参观了几个场馆之后,可以根据场馆内提供的资料、信息,就“金字塔是如何建成的”这个问题进行推测。 2.分项布置任务,引导学生运用提取信息、整合资料、分析讨论、大胆推测等方法形成学习成果 (1)自学 (2)交流,呈现学习范例,提供思考方向 (1)小组展示 (2)点评提升 (3)组内调整 (4)再次展示 五、拓展延伸 1.如果继续布展,你觉得还可以补充哪些内容? 2.推荐书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