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36326

6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4古诗二首 望洞庭 课件(共26张PPT)

日期:2025-10-03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18次 大小:1176384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PPT,26张,课件,洞庭,二首,统编
  • cover
(课件网) 金秋的阳光, 洒在树叶上, 洒在花瓣上, 也洒在我们的心上。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 学习写日记。 第二单元 人文主题 金秋时节 感受金秋世界的自然之美 阅读要素 习作要素 说到秋天,你知道些什么? 古诗三首 —《望洞庭》 解诗题 知作者 体诗意 悟诗情 解诗题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知作者 洞庭湖古称云梦、九江,位于中国湖南省北部,长江荆江河段以南,是中国第三大湖,也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其名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因湖中洞庭山(即今君山)而得名。 知识链接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 光 秋 月 两 相 和, 潭 面 无 风 镜 未 磨。 遥 望 洞 庭 山 水 翠, 白 银 盘 里 一 青 螺。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好停顿 任务一: 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读诗歌 1 给下列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望洞庭(tínɡ tín) 潭面(tán tǎn) 青螺(nuó luó) 识记生字 山洞 洞口 家庭 庭院 相互 相同 未来 未知 品读诗文 理解诗意 潭面无风镜未磨 诗人望着洞庭湖面,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1 湖面 铜镜 比作 朦胧美 比喻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光 相和 镜未磨 诗意:秋夜,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无风,平静得如同未经打磨的铜镜一样。 湖面的波光。 互相映衬。 未经打磨的铜镜。 诗句赏析 诗人为什么要写无风的潭面? “潭面无风镜未磨”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 诗句赏析 近景--柔美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品读诗文 理解诗意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 1 比喻 洞庭湖 白银盘 君山 青螺 白银盘里一青螺 景物 特点 山水 翠 联想 诗意:遥望美丽洞庭的湖光山色。真的令人浮想联翩。那翠绿的君山,真像银盘里的一枚玲珑青螺。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白银盘 比喻洞庭湖。 青螺 比喻洞庭湖中的君山。 诗意: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白银盘里托着一枚小小的青螺。 遥望 远远望去 山 君山 水 洞庭湖 诗句赏析 遥 望 洞 庭 山 水 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想象: 银白色的盘子里摆放一只小小的青螺,在诗人的想象中,洞庭山水成了一件完美的艺术品,给人以莫大的视觉享受。 诗句赏析 诗句赏析 远景--壮美 讨论 诗人为什么把潭面比喻成未打磨的铜镜? 一是因为月光下看不真切;二是湖面宽阔,波光粼粼,迷迷蒙蒙。 只有“镜未磨”才能形象贴切地表现千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柔的景象。 读中悟情 诗人站在洞庭湖上,遥望洞庭山水,你认为诗人对洞庭湖有着怎样的感情?让我们带着诗人的这份感情再来朗诵古诗。 请你用自己的话在小组内说说全诗的意思。带着对古诗的理解有节奏的读一读这首诗。 1 2 读中悟情 表达了诗人对洞庭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 光 秋 月 两 相 和, 潭 面 无 风 镜 未 磨。 遥 望 洞 庭 山 水 翠, 白 银 盘 里 一 青 螺。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我们学习了三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古诗,都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读了这些古诗,你有什么感受?带着这种感受,让我们把这三首诗读一读吧! 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