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综合文本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原卷版) 一、某班开展“学习戏剧改编”的实践探究活动,请你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各项任务。 【材料一】 莫言北大演讲:小说与戏剧 ①谈到戏剧,这是我非常深的情结。成为戏剧家的夙愿,首先是由于我从小热爱戏剧,在没读书之前,我先受到了戏剧的教育与熏陶。中国的大多数老百姓接受的历史教育、价值观的教育,实际上是来自戏剧的。因为退回去七八十年,那个时候农村认识字的人很少,大部分老百姓不具备阅读的能力,而且即便你有阅读的能力也没有书可以让你读。这个时候戏剧就承担了为老百姓普及历史知识、传递社会价值观念的道德任务。梁启超也说戏剧就是课堂,演员就是老百姓的老师。农村没有剧院,只有露天的土台子,集市上即兴的演出,实际上就是老百姓学习历史、培养所谓三观的地方。我当时是一个农村的小孩子,刚把能够借到的十几本书看完,骄傲地认为我的学问已经登天了,因为能借到的书都被我看过了。这个时候集市上说的长篇评书,乡村剧团的巡回演出,民间老人们随机的演唱,就变成了我劳动之余最好的文化教育。这种收获当时感受不到,过了许多年之后,当我走上文学之路拿起笔来开始写小说的时候,我才慢慢回忆起当年的场面,才意识到戏曲对于老百姓的业余文化生活的重要性。村子里很多不认识字的老人都能够大段大段地背诵戏文。我爷爷是一个老木匠,他一个字都不认识,但他能把他看过的几十出戏从头背到尾,而且对哪个地方应该敲锣打鼓,他都记得清清楚楚。我想戏剧带来的教益更促使我们反思,在当下我们是不是确实要读那么多的书 也许少些走马观花般的阅读,多些精读,效果会更好。 ②我真正的兴趣还是在话剧。我觉得中国作家写话剧特别顺理成章,因为我们中国古典小说的看家本领就是白描。白描就是不通过对人物心理的意识流描写,只通过人物的语言和人物的行为动作就可以把一个人物的内心暴露无遗,就可以塑造出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我们中国古典小说就靠这个。我们北大的叶朗教授的《中国小说美学》里边对这点有非常充分的论述,大家可以找来看一下。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改行写话剧就跟写小说差不多了,写人物对话、写人物行为,当然再加上一点剧场描写。西方有的理论家把话剧定义为三要素,第一就是戏剧冲突或者戏剧矛盾,第二就是人物语言,第三就是剧场说明。 ③冲突和矛盾实际上就是一回事,就是故事设置的时候应该有一上来就把观众抓住的情节,不要演了半天还是不知所云。作为小说,像《追忆似水流年》那样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在舞台上也这样弄的话,我想有的观众会看不下去,大部分观众会受不了。现在我们给人家改电影、改电视连续剧,就要求连续剧第一集必须抓住人,让人看下去。第一集如果没有任何矛盾发生的话,这个电视剧可能收视率就会大大下降。至于戏剧冲突和矛盾,我觉得也是塑造人物性格最有力的手段或者说方式。一个人物的性格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才能够暴露出来呢 在特殊环境。我写过关于军事文学的一些肤浅小文章,我说战争这一题材为什么很多作家都乐意写、很多剧作家乐意写,就是因为战争是非正常的人类环境,是非常态的人类生存状态,在战争中随时面临着生和死的考验,钱财的考验在这里变得很微弱了,重要的是活着或者死去。在生死存亡的考验面前,一个人的本质最容易暴露出来。所以战争文学往往是写人性的试金石,考验人性的试金石。戏剧当然应该借助这样一些成功的经验,在一开始就要把人物放到暴风骤雨当中去进行锻炼,让人物的性格在这样一种考验面前袒露给观众或者读者。 ④语言当然是话剧的主要手段,一切实际上还是要靠台词来呈现。好的话剧,我认为是有大量的潜台词需要观众来补充的。真正精彩的不是演员说出来的,是靠观众说出来的。这种潜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