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韵歌中巧识字 ———《古对今》教学设计 设计简介: 本次识字课文是学生第二次接触对韵歌,所以对韵歌的形式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一年级的学生需要通过本次识字课文的学习,感受识字的乐趣。具体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字源分析、联系生活、游戏等方式,多途径识字,同时在师生对对子、同桌对读等多形式的诵读中感受对韵歌特点。 课文简介: 这是本套教材中第二次出现的对韵歌,三段韵文或同义词组对,或反义词相对,以及长短句交替的形式,都与第一册的《对韵歌》相同,因此对于这种形式的识字课文,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 本篇对韵歌中的对子,与本册第一课《春夏秋冬》存在内容上的关联,两课都涉及到了四季变化和自然风光。相较之下,本课从自古至今的时光长河进入四季轮回,从而感受昼夜交替和万物生长,韵文更显整体、深厚。《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中,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因此,教学本课,应通过诵读、理解对韵歌,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 当然,作为识字课,识字必然是教学重点。教学中,将识字与学文有机结合。力求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采用多种方法,使学生感受到识字的乐趣。 教学目标: 1.通过读对韵歌、字源分析等方法,认读“圆、严”等12个生字,读准后鼻音;通过归类指导,会写“古、夕”等7个生字,重点指导“夕、细、语”。 2. 借助图片或联系实际,理解“严寒、酷暑、朝霞、夕阳”,拓展积累“晚霞、狂风、暴雨、朝阳”;认识“桃、李、柳、杨”四种植物,借助图片和音频感受“莺歌燕舞、鸟语花香”的自然之美。 3. 多形式朗读对韵歌,背诵对韵歌。 教学重难点:借助图片和音频感受“莺歌燕舞、鸟语花香”的自然之美;多形式朗读对韵歌,背诵对韵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板块一:背诵导入,认识“古对今” 1.背诵《动物儿歌》。 2.刚才,我们背诵的是小朋友喜欢的儿歌。那么,古代的小朋友他们背诵的儿歌是怎么样的呢? 出示《古对今》。齐读课题,学习“古”字。 ①你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个字?(猜字谜:十张口;加一加:十加口等) ②描红写字。(注意:上半部第一横要写长些;下半部的“口”字要想写得好,上面大来下面小。) 3.古代的小朋友读的是———对韵歌。我们上个学期就读过一篇对韵歌,出示《对韵歌》齐读。 指名说对韵歌的特点。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和感受即可。 板块二:随文识字,积累词语 1.学生尝试读韵文。不认识的可以借助拼音,也可以请老师和同学帮忙。 2.同桌交流,找到了哪些对子。 3.这首对韵歌里,还藏着四个季节,你能找出来吗? 指名说,随即理解并拓展词语。 ◆春、夏 ①学生交流:春天带给你什么感受?随即板贴“春暖”。 春天的风暖暖的,柔柔的,这样的风,我们可以称它为“和风”(板贴“和风”);春天的雨轻轻的,细细的,这样的雨,我们可以称它为“细雨”(板贴“细雨”)我们还可以把这两个词连起来,变成“和风细雨”。 ②学生齐读并积累。拓展:和“和风”相反的风我们称为———狂风、和“细雨”相反的———暴雨。 哪个季节经常会有狂风暴雨?(夏天) 学生交流。 ③春天的太阳,让我们觉得暖洋洋的,很舒服,夏天的太阳又带给你什么感受呢? 出示:暑。拓展:中暑、暑假。 夏天实在太热了,这样的季节我们可以说是“酷暑” (板贴“酷暑”)。 ◆秋、冬 ①学生交流:秋天会有哪些变化? 随机板贴“秋凉”、“霜”。 ②是啊,秋霜降,那么冬天呢?———冬雪飘。(板贴“雪”) 出示:“寒”金文的字形,给学生讲解字源:一个人在一间屋子里,光着脚站在两块冰上,多冷! 这么冷的冬天,我们就用这个词来形容——— 板贴“严寒”,学生齐读。 4.如此寒冷的冬天就叫“严寒”,这时你最盼望谁?———太阳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