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端午粽(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认识“端、总、米、间”4个生字和“米字旁”,会写“节、米、间”三个生字。 通过图片,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箬竹叶”“糯米”“又黏又甜”等词,归类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1、2两个自然段,读好“一”的变调,借助“读准字音、连贯读词,适当停顿”三级台阶读好长句子。 4.了解端午节包粽子的习俗,感受中国传统节日里浓浓的亲情和乡情,增强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借助“读准字音、连贯读词,适当停顿”三级台阶读好长句子。 学习过程: 这节课,我们要跟着妞妞去外婆家,看看她和外婆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去感受妞妞和外婆之间的深厚情意。 学习任务一、揭示课题,认识“米字旁” 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2.认识“米字旁”和生字“端” (1)题目里有一个新偏旁,谁认识?———米字旁 (2)仔细观察米变成偏旁后和原来的字有什么变化? (3)识记“端” “端”的左边是个“立”,立是个象形字,像人站立在地上,表示站立。和“立”有关的字大多与站立、直立有关。“端”的本意就是直、正的意思。 给“端”组词 (4)识记“粽”和米字旁 粽子为什么是米字旁?(米字旁的字大多和粮食有关。) 今天就让我们跟着妞妞去外婆家做客。 学习任务二、初读课文,读好“一”字 出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检查带“一”的短语 一到端午节 一掀开锅盖 一颗红红的枣 一股清香 一锅粽子 一口粽子 一小篮粽子 课文里有很多“一”的短语,“一”可是一个淘气的宝宝,它和不同的词语搭配,它的读音就变了。 ①自己读 ②个别读 ③开火车读 学习任务三、学做“粽子代言人” 活动一:诵读第一自然段,品读长句 过渡:妞妞很喜欢吃粽子,你们听——— 出示:一到端午节,外婆总会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 指导朗读长句。 (1)数标点符号。这个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有几个逗号? (2)认识长句。 像这样有几个逗号的句子我们把它叫做长句。遇到长句我们不能一口气读完,要断句。 (3)学习儿歌 遇到长句不要慌 逗号换口气, 句号停一停。 朗读长句。 理解词语:什么是“总会”?(一直会、经常会)———是的,去年会,今年会,明年也会,外婆一直会在端午节煮好一锅粽子。看来外婆总是把这件事情记在心里,怪不得“总”是心字底。 “总”组词 齐读句子 活动二:品赏外婆的端午粽 1.研读叠词,了解顺序 那么外婆包的粽子到底是怎样的呢?请小朋友们边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用横线画出来? (1)学生汇报划线句子。 (2)研读颜色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①外婆包粽子用到了哪几种材料?用圆圈圈出来。 箬竹叶 糯米 枣 ②用拼一拼的方法读准字音:箬和糯 ③加上颜色,连贯读词 青青的箬竹叶 白白的糯米 红红的枣 (第二个青读得长一点,“的”字读得轻而短) ④对比学习,体会叠词的妙用 青青的箬竹叶 白白的糯米 红红的枣 青的箬竹叶 白的糯米 红的枣 老师从这些短语里偷走了三个字。请你对比读一读,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读好叠词,“AA的”这样的叠词使粽子的颜色更好看,样子更可爱,也写出作者对粽子非常的喜爱。) (3)朗读句子 ①师范读 ②你听出来老师在哪儿稍稍停顿了吗? 小结:原来划分停顿有个小妙招,就是找到短语,在短语前后停一停。(出示朗读停顿)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朗读时一眼看一个词语,而不是单个的字。这样朗读起来才能节奏分明,让人听了舒服。 ③个别读 (4)发现顺序 读着读着,你发现这句话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粽子的?(先外后里)以后我们介绍一种事物也要学着按顺序来介绍。 (5)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