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科学课件、教案、试卷中心
用户登录
资料
搜索
ID: 23940352
第二单元第2课时水珠从哪里来(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三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2024)
日期:2025-09-29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33次
大小:2126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张
教科
,
科学
,
上册
,
三年级
,
学年
,
2025-2026
课题 (主题) 水珠从哪里来 课时 第二课时 一、课标要求(解读课标对所学知识点的要求) 依据《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领域的相关要求,本课继续围绕水的状态变化展开,重点探究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液态水的现象。课标明确指出,学生应能通过实验观察空气中的水蒸气在遇冷条件下会凝结成小水滴,理解凝结是水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能结合生活实例解释窗户上的水珠、眼镜起雾等常见现象;进一步发展提出问题、设计对比实验、控制变量、分析现象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能力。本课强调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并通过多组对照实验验证猜想,体现科学知识来源于实践的基本理念,同时培养学生细致观察、严谨推理的科学态度。 二、学习目标 1. 学生能够观察冬天窗玻璃上出现水珠的生活现象,提出“这些水珠是从室内空气中来的”或“是屋外冷空气带来的”等合理猜想,并能用语言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表现出对自然现象的持续关注和探究兴趣。 2. 学生能够参与并完成三组对比实验:一是盖紧杯口观察外壁是否有水珠,二是向水中加入色素观察凝结水珠的颜色,三是将冷冻后的杯子取出擦干后观察外壁是否出现水珠,通过控制变量的方法收集证据,判断水珠的真实来源。 3. 学生能够根据实验结果归纳出杯子外壁的水珠来自于空气中的水蒸气,当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表面时会放热凝结成小水滴,从而理解“凝结”是蒸发的逆过程,建立完整的水循环微观认知链条。 4. 学生能够迁移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其他类似现象,如浴室镜子模糊、冷饮瓶外壁“出汗”、清晨草地上的露水等,增强运用科学原理解释日常问题的能力,提升科学素养与生活智慧。 三、学习重点 1. 能够通过观察冬季室内窗玻璃上出现水珠的现象,提出关于水珠来源的多种假设,如“来自屋内空气”“来自屋外雨水渗入”“玻璃自己产生的”等,并能设计实验加以验证。 2. 理解“凝结”是指水蒸气遇冷变成液态水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冷的物体表面作为条件,且发生位置在物体外部而非内部。 3. 能够通过三组对比实验获得关键证据:第一组证明水珠不是从杯内液体直接渗透出来的;第二组证明凝结的水珠不含原液体中的溶质(如色素),说明其来源不同;第三组证明低温物体暴露在空气中会迅速聚集水珠,支持“空气中存在水蒸气”的观点。 4. 建立“空气中含有看不见的水蒸———遇冷—凝结成可见水珠”的逻辑模型,理解温度差是导致凝结发生的根本原因。 四、学习难点 1. 区分水珠的内外来源:学生容易误认为杯子外壁的水珠是从杯子里“渗”出来的,尤其是当杯中有温水时更易产生这种错觉,难以理解气体状态的水蒸气也能形成液体水珠。 2. 理解色素实验的设计意图:加入色素是为了标记杯内液体,若外壁水珠无色,则说明它并非来自杯内液体的渗漏或飞溅,而是另有来源。这一间接推理方式对三年级学生而言较为抽象,需教师引导分析。 3. 认识空气中存在水蒸气:虽然前一课已初步介绍水蒸气的概念,但学生仍难将“空气”与“含有水分”联系起来,常认为干燥的空气就是完全不含水的,需通过实验证据不断强化这一科学观念。 4. 控制实验变量的意识薄弱:在进行多组实验时,学生可能忽略保持其他条件一致的重要性,如使用不同材质的杯子、未彻底擦干表面、环境湿度差异等,影响实验结论的可靠性。 五、评价任务(设计活动对应学习目标,镶嵌在教学过程中,或者用教学环节对应目标) 1. 在“聚焦”环节中,组织学生围绕“窗玻璃上的水珠从哪里来”展开讨论,要求每人至少说出一种猜想,并尝试用自己的话解释理由。教师巡视记录学生的原始想法分布情况,评估其基于生活经验进行推测的能力。 2. 在“探索”环节中,发放《两个杯子外壁的变化记录单》,要求学生在每组实验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
立即下载
免费下载
(校网通专属)
登录下载Word版课件
同类资源
太阳与白天 课件(27张PPT)(2025-09-26)
夜晚的月亮 课件(30张PPT)(2025-09-26)
教科版(2017秋)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声音》复习教案(2025-09-26)
第二单元《地球家园》单元小结 课件(13张PPT)(2025-09-26)
不同的季节 课件(28张PPT)(2025-09-26)
上传课件兼职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