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难点强化练(八) 生物进化的综合应用 1.B [解析] 在进化地位上越高等的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不一定越强,如在无氧环境中,乳酸菌能生存,但人类却不能生存,A错误;人工选择育种能够选择并保存人类需要的类型,该过程会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B正确;将一个濒临灭绝的生物的种群释放到一个新环境中,即使有充足的食物,没有天敌,但若气候等条件不适合,该种群的生物也可能会减少,C错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遗传变异的研究已经从性状水平深入基因水平,D错误。 2.D [解析] 收割理论认为: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而丽鱼一般不会将所有猎物都吃掉不属于收割理论,A错误;基因突变是产生新基因的途径,即不同颜色雌鱼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进而形成了不同的表型,B错误;丽鱼和被捕食者之间在相互选择中会发生协同进化,C错误;由题干“多个丽鱼物种都是来源于早期的同一个物种,形成多个物种的原因是不同颜色的雌、雄丽鱼专挑与自己颜色相同的丽鱼作为交配对象,形成生殖上相对隔离的族群”可知,形成多个丽鱼物种时未经过地理隔离,D正确。 3.C [解析] 马利筋含有的强心苷对鸟兽有毒,故鸟兽一般不食用它,这是马利筋的一种自我保护,可降低自身被捕食概率,A正确;桦斑蝶可以食用并将强心苷贮存于身体组织中,通过散发某种气味,以抵御天敌的捕食,说明桦斑蝶可以抵御强心苷的毒性,从而增强自身种间竞争力,B正确;生活在同一地区的其他蝶类由于与桦斑蝶体色、体型相似,这种拟态可能也能减少这些蝶类被天敌捕食,C错误;马利筋和桦斑蝶在生存斗争中发生了协同进化,并已形成了适应性变异,D正确。 4.C [解析] 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A错误;抗生素的使用量不是生物因素,故细菌耐药性增强与抗生素的使用量增加不能体现生物之间的协同进化,B错误;频繁使用该类抗生素,会对该种细菌进行选择,具有抗药基因的该种细菌会被保留下来,导致该种细菌抗药基因频率上升,C正确;长期使用一种抗生素会增强细菌的耐药性,故改变抗生素的种类可以减缓细菌对某种抗生素耐药性的增强,D错误。 5.B [解析] 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A正确;地理隔离不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B错误;两种海龟属于不同物种,不同物种的基因库存在明显差异,C正确;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因此东西海岸的不同环境影响海龟进化的方向,D正确。 6.C [解析] 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鮟鱇鱼种群中也会发生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为进化过程提供原材料,A正确;头顶发光“钓鱼竿”的形成是海底黑暗环境选择的结果,是适应性的表现,B正确;雌鱼、雄鱼的生活繁殖方式是它们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协同进化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C错误;深海环境条件相对稳定,但该鱼种群也可能在不断发生进化,因为突变和基因重组是自然条件下就可以发生的变异,D正确。 7.C [解析] 草棉和中棉染色体组成非常相近,二者可能由共同祖先进化而来,A正确;由于“草棉与中棉进行人工杂交,子二代大多数植株生活力差,不久就会死亡”,说明草棉和中棉种群间不能长期进行基因交流,因此中棉和草棉两者的种群基因库出现了明显的差异,B、D正确;不同的变异原来就存在,人工选择导致棉属植物发生了进化,C错误。 8.C [解析] Ⅱ~Ⅲ时期,黑翅基因频率增大后趋于稳定,因种群随机交配,说明黑翅果蝇数量增多后趋于稳定,A正确;Ⅰ时期中,灰翅基因的频率为0.8,黑翅基因的频率为0.2,故种群中黑翅果蝇所占的比例为0.2×0.2=0.04,灰翅果蝇所占的比例为0.96,则灰翅果蝇与黑翅果蝇的比例为24∶1,B正确;Ⅱ时期黑翅基因频率增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错误;Ⅰ时期与Ⅲ时期,杂合灰翅果蝇的基因型频率均为2×0.2×0.8=0.32,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