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4515

江苏省太仓市第二中学(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6课《孔乙己》(课件+导学案) (2份打包)

日期:2025-10-2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54次 大小:48601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江苏省,2份,导学案,课件,孔乙己,16课
    太仓市第二中学导学案 班级 姓名 课 题 课 型 讲 学 时 间 《孔乙己》 问题导学型 学习目标 ?1.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2.品味小说辛辣深刻的语言,理解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3.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思想意义。 学习重难点 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多角度鲜明、生动刻画人物的写法。 环节 导学内容 备注 自 主 学 习 交 流 展 示 资料链接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举制度虽于1905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本文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杂志,后来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 简介封建科举制度 封建科举制度是隋以后封建王朝用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科举是分科举人的意思。明清两代的科举制基本相同。清代规定:凡参加正式科举考试之前必须参加童试,童试参加者称儒童或童生(不管年龄大小),经过童试被录取入县学的称秀才,也叫生员、相公,还叫进学等。这是得功名的起点。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城举行一次,考试时间在秋季。秀才才有资格参加乡试,考中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会试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礼部举行。参加者是举人,考中的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殿试由皇帝主持,贡士有资格参加,考中的称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科举考试实际上是由下而上的层层考试。科举考试明朝以后主要考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某个文句为题作文,文章有固定的格式,内容是阐释孔孟之道,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允许越轨半步,严重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加之参考人数多,入选者少,官场黑暗,许多读书人老死科场,利欲熏心,精神畸形,成了科举的奴隶,成了科举制度的受害者。我们要学习的主人公孔乙己就是其中一个。 导入课文 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掌握下列字词。 (1)根据注音写字: 阔chuò ??? chàn 水 zhàn? 出 Shì 擦 不屑置biàn (2)释义: 格局: 阔绰: 污人清白: 绽出: 君子固穷: 间或: 不屑置辩: 颓唐: 营生:? 2、速读课文,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按要求把课文速读一遍: (1)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速读,可以选读,也可以跳读。 (2)迅速抓取并标注出文中关于几个场景和几类人物的信息。 (3)时间:3———5分钟。 3、教师出示几道抢答题,考查学生阅读情况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1、本文为什么以“孔乙己”为题? 2、故事发生的年代 3、故事发生的环境 4、伴随着孔乙己的出场,“店内外总是充满了快活的空气”,你认为孔乙己是个喜剧人物吗? 合作互助 探究质疑 品析课文 一、谁是孔乙己 1、不开口说话找到他 (1)、边读边圈点穿长衫的与短衣帮喝酒的区别。 (2)、孔乙己为什么坚持穿长衫十多年不肯脱下。 2、开口说话找到他 (1)、找出文中孔乙己的语言描写,仔细揣摩语言上的变化。 (2)、体会孔乙己的内心活动 二、孔乙己是个怎样的人? 明确: 当堂训练 评价归纳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