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47758

8.1 两点间的距离与线段中点的坐标 教学设计(表格式)

日期:2025-09-28 科目:数学 类型:教案 查看:78次 大小:12474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两点,间的,距离,线段,中点,坐标
  • cover
教学课题 8.1 两点间的距离与线段中点的坐标 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本节包括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与线段中点的坐标公式,以这节的知识内容为载体,介绍利用代数的方法研究几何问题(解析法),要突出“解析法”进行数学思维培养.应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利用简单形象的美图,加深对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的认识。 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 1.已学向量 2.已学向量的模 认知能力 会使用学习通软件 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 3.具有一定的数形结合的思维能力 学习特点 1. 喜欢网络学习,网上讨论 2. 习惯于接受学习而不是探究学习 3. 学生学习比较被动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以及运用 2.掌握线段中点坐标公式以及运用 能力目标 1.应用两点间距离公式与中点坐标公式,完成相关 计算,从而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计算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学生体念数学概念的严谨性 2.培养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和中点距离公式 教学难点 两点间距离公式的推导 教学策略 教学组织 1.本节课以任务为导向,结合我校“三有课堂”(有效、有趣、有用),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知识梳理、内容展示、公式形成、巩固练习、课后小结五个教学环节, 2. 使用学习通设计课堂活动检测课前任务完成情况;学生运用学台展示讨论结果。 教学方法 问题驱动法、合作探究法、角色扮演法 教学环节 时间分配 每课时时间分配: (5分钟) (5分钟) (15分钟) (15分钟) (5分钟) 二、教学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 课前知识自主学习 环节 具体内容 课前 思索 教师 活动 1.教师在学习通上布置课前预习作业; 2.教师批改布置的预习作业,及时调整课堂计划; 3.搜集学生线描画作,感受线条的简洁美。 4.师生线上交流互动,完成预习任务。 学生 活动 1.登录平台,利用课余时间完成预习任务; 2.搜集整理两点间距离的图片,与教师同学在线互动。 3.记录不理解的知识点,为课中做准备。 课前 学习 诊断 利用平台数据,掌握学生课前学习情况,发现学生自学环节中薄弱之处,并分析问题的共性之处,同时关注特殊和自学困难的个体。 共性问题 学生在学习通中反馈出的问题是作图做的少,用语言表达的多 作图多为草图,不够规范 教学实施 策略调整 调整前 调整后 1.学生根据向量的学习引出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 2.教师讲授引出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和中点距离公式,学生练习。 利用学习通完成课前预习,学生反馈,教师及时调整本节的重难点。 2.学生通过预习得出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和中点距离公式让学生展示。 3.通过讨论,师生共同归纳判定方法 第二阶段 课中知识内化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 课前学习交流 调整教学策略 2.了解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了解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环节1:知识梳理 环节2内容展示 课程思政 环节3公式引入 环节4巩固练习 环节5课后小结 一. 教师组织教学 1.签到,在学习通上展示课前预习作业,并分析完成情况。 2.教师展示本节的重难点。 3.利用课间引出课题 学生平台签到, 了解课前其它小组和同学的作业完成情况。 得出预习题的正确答案。 4. 学生思考课前预习提出的问题。 5.学生完成课堂检测 二、情景导入,知识回顾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设,,则 师生共同解决前测内容中存在问题 三、动脑思考,探索新知 我们将向量的模,叫做点、之间的距离,记作,则 四、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 例1 求A( 3,1)、B(2, 5)两点间的距离. 解 A、B两点间的距离为 学生练习 1.请根据图形,写出M、N、P、Q、R各点的坐标.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描出下列各点: 、、.并计算每两点之间的距离. 五.中点距离公式的引入 . 这说明点B是线段AB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