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12.2.3 角边角 第2课时 “ASA”判定方法与“AAS”判定方法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都要求两角和一边相等 区别:ASA-- AAS-- 夹边 对边 1. 进一步应用“ASA”“AAS”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2. 能根据题目条件,选择不同的判定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例1 如图,点D在AB上,点E在AC上,AD=AE, ∠B=∠C,求证:AB=AC. A B C D E 分析:证明△ACD≌△ABE,就可以得出AB=AC. 证明:在△ACD和△ABE中, ∠A=∠A(公共角 ), ∠C=∠B (已知 ), AD=AE(已知), ∴ △ACD≌△ABE(A.A.S.), ∴AB=AC(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通常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来证明两条线段相等,这是一个重要的方法.类似的方法可以证明两个角相等. 方法归纳 已知:如图, AB⊥BC,AD⊥DC,∠1=∠2, 求证:AB=AD. A C D B 1 2 证明: ∵ AB⊥BC,AD⊥DC, ∴ ∠ B=∠D=90 °. 在△ABC和△ADC中, ∠1=∠2 (已知), ∠ B=∠D(已证), AC=AC (公共边), ∴ △ABC≌△ADC(A.A.S.). ∴AB=AD.(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活学活用 在证明三角形全等的过程中,往往需要我们构造所需条件: 1.注意图形中的隐藏条件 A B C D E 公共角 A C D B 1 2 公共边 A C B D O 对顶角 2.利用等式性质或几何知识转化条件 A 1 2 D C B 已知:如图,△ABC ≌△A′B′C′ ,AD,A′ D′ 分别是△ABC 和△A′B′C′的高.求证:AD= A′D′ . A B C D A ′ B ′ C ′ D ′ 例2 求证: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的高相等. 分析:从图中看出,AD,A′ D′ 分别属于△ABD 和△A′B′D′,要证AD= A′D′,只需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即可. 证明:∵△ABC ≌△A′B′C′ (已知), ∴AB=A'B'(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B=∠B'(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AD⊥BC,A'D'⊥B'C', ∴∠ADB=∠A'D'B'=90°(已知). 在△ABD和△A'B'D'中, ∠ADB=∠A'D'B'=90°(已知), ∠B=∠B'(已证), AB=A'B'(已证), ∴△ABD≌△A'B'D'.(A.A.S.) ∴AD=A'D'.(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全等三角形对应边上的高也相等 归纳 A B C D A ′ B ′ C ′ D ′ 全等三角形对应边上的中线、对应角的平分线又有什么关系呢?说明其中的道理 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推出: 对应边上的高、中线相等;对应角的平分线相等 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面积相等 思考 A B C D A ′ B ′ C ′ D ′ 归纳 全等三角形对应边上的中线、对应角的平分线又有什么关系呢?说明其中的道理 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推出: 对应边上的高、中线相等;对应角的平分线相等 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面积相等 思考 A B C D A ′ B ′ C ′ D ′ 归纳 如图,∠A=∠D,∠ACB=∠DBC.若BC=4,△AOB的周长为10,则△DCB的周长为( ) A.11 B.14 C.6 D.8 B 巩固练习 ASA AAS 构造所需条件证明全等 1.注意图形中的隐藏条件 2.利用等式性质或几何知识转化条件 :公共角、公共边、对顶角 推论 1.对应边上的高、中线相等;对应角的平分线相等 2.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面积相等 灵活选择判断方法 2.如图,∠C=∠D,AD=BC,AC与BD相交于点O,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DO=CO B.DO=BO C.CO=AO D.∠D=∠B A 【夯基础】 1.若AD,A'D'分别是△ABC与△A'B'C'的中线,且△ABC≌△A'B'C',AD=5 cm,则A'D'的长为 5 cm. 5 3.如图,B,C,E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AC∥DE,AC=CE,∠ACD=∠B. (1)求证:△ABC≌△CDE; (1)证明:∵AC∥DE,∴∠ACD=∠D,∠BCA=∠E. 又∵∠ACD=∠B,∴∠B=∠D. 在△ABC和△CDE中, ∵∠B=∠D,∠BCA=∠E,AC=CE, ∴△ABC≌△CDE(AAS). (2)若∠A=72°,求∠BCD的度数. (2)解:由(1)知△ABC≌△CDE, ∴∠DCE=∠A=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