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51167

第13课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教学设计】-【教学评一体化】大单元整体教学

日期:2025-09-25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8次 大小:473937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教学,单元,一体化,教学设计,13课,战争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3课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国共关系的演变 设计意图 在教学中,通过分析国共合作背景、破裂根源及南京国民政府性质,引导学生用唯物史观解读历史;借时间轴与动态地图,帮助学生构建时空观念;讲述英雄事迹并结合“历史审判台”活动,培育家国情怀。同时,让“合作探究”“地图绘制”“角色扮演”等活动精准对接教学目标,通过观察参与度、评估信息掌握及思辨能力开展过程性评价,实现“教 — 学 — 评”一体化。此外,以多样活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教师适时点拨,平衡学生主体与教师引导作用。 课程标准 了解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等国民革命的史事;知道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及性质。 素养目标 一、核心素养目标1.通过对《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等多元史料研读,从多方面探寻国共合作基础。从不同视角分析北伐胜利原因,如军队战斗力、民众支持等。(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2.历史解释与唯物史观: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等原理看,当时经济发展需稳定统一环境,国共合作适应此需求。国民党右派叛变致合作破裂,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唯物史观与历史解释)3.革命先辈为国家统一民族独立拼搏,统一战线意义重大,我们应增强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认同。(家国情怀)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国共合作实现的原因与标志;北伐战争的目的、主要对象及胜利进军的原因。难点:理解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的深刻原因;客观评价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 大单元教学定位 单元主题:从国共合作到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大单元贯通总纲: 纵向时间串联:1924年国共合作建立,1926-1927年北伐与合作破裂,1927年武装起义与井冈山根据地创建,1928年井冈山会师,1934-1936年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会宁会师。横向维度拓展:从国共关系演变、中共革命策略调整两方面解析历史,还融合语、政、地学科,借多元内容深化对革命发展的多维度认知。核心定位锚定:以“从国共合作到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为主题,培养学科素养,让学生认识革命曲折,理解中共精神,增强民族责任感。 教材分析 本课属中国近现代史范畴,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关键节点,上承中共对革命道路的初步探索,下启国共十年对峙,衔接“中国共产党诞生”与“工农武装割据”,完整呈现20世纪20年代中国革命历程,助学生构建“革命道路探索 — 合作实践 — 挫折反思”逻辑链,其涉及的国共合作模式等内容,也是理解后续国共第二次合作、解放战争的重要基础,承前启后作用显著。重点为国共合作的实现与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前者含背景、政治基础、标志及合作方式,是理解北伐战争的前提;后者含目的、对象、胜利原因及意义,是展现革命力量聚合效应的核心。难点是国共合作破裂的阶级根源与南京国民政府性质辨析,需引导学生突破表面认知,理解阶级利益冲突本质,明确政府阶级属性,建立“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认知方法。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和分析能力,对民国初年的军阀割据局面有初步了解。他们思维活跃,对合作、战争等主题感兴趣,但辩证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尚在发展中。对于“党内合作”、“新三民主义”等抽象概念,以及国共关系从合作到破裂的复杂性,可能存在理解困难。教学中需借助丰富史料和直观手段,化抽象为具体,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针对性教学策略 在重难点突破上,采用情境化、可视化及分层设计策略。针对“阶级根源”难点,结合“历史审判台”活动,课前分发工农运动数据、往来信件等史料,引导学生分角色辩论,借具象史料与代入感,助其理解阶级利益差异是合作破裂的根源;针对“北伐进军”重点,用动态地图配合短视频,先让学生绘静态路线图,再结合分析表梳理胜利原因,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