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51174

第14课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教学设计】-【教学评一体化】大单元整体教学

日期:2025-09-25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42次 大小:552886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教学,14课,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4课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教学设计 ———革命的探索:创新与转折 设计意图 落实课程要求:依据历史课程标准中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历史的学习要求,通过本课设计,确保学生达成相关知识、能力与情感目标,如了解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道路的艰难历程,认识道路选择对革命成败的重要性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实现学科育人:以历史知识为载体,将价值引领融入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从井冈山道路的开辟中汲取智慧与力量,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民族认同感和历史担当,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课程标准 了解中国共产党发动武装起义、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创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史事,认识中国共产党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的意义。 素养目标 一、核心素养目标1.史料实证与时空观念:借文告、地图等史料探究南昌起义意义与井冈山道路必然性,按时间顺序和空间布局把握相关事件及工作重心转移。2.历史解释与唯物史观:比较城市暴动与农村根据地建设异同,阐释井冈山道路正确性,其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结合的革命道路选择。3.家国情怀:感悟共产党人革命精神,认同从中国实际探索发展道路的重要性。 二、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南昌起义的意义;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进军井冈山的过程;“工农武装割据”的含义。 教学难点: 认识“井冈山道路”的开辟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重大创新。 大单元教学定位 单元主题:从国共合作到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大单元贯通总纲: 纵向时间串联:串联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三大阶段:南昌起义开启独立武装反抗,秋收起义转向农村、井冈山会师壮大力量,再到“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衔接前后单元,展现革命从挫折到探索新道路的脉络。横向维度拓展:从军事(策略与制度创新)、政治(政权性质差异)、经济社会(土地革命与农民动员)、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四维度,解析井冈山道路开辟的多领域影响,打破单一事件认知局限。核心定位锚定:锚定三大价值: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转向的转折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端,也是培育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等素养的载体,为“中共领导革命胜利”主线提供关键支撑。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国近代史关键课目,处于大革命失败后中共探索革命新道路的核心阶段,上承国民革命挫折局势,下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发展,具有承上启下的枢纽地位。教材以“革命道路探索”为主线,分三板块展开:南昌起义部分聚焦“武装反抗第一枪”,明确其独立领导革命战争的开端意义;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板块,围绕文家市决策(转向农村)、三湾改编(党管军队)、根据地创建及会师事件,展现战略转向与力量汇聚;工农武装割据板块,阐释“武装斗争 + 土地革命 + 根据地建设”的思想内涵与实践,揭示理论对革命的指引价值。三者逻辑递进,从武装起义的实践挫折,到战略转向的探索,再到理论升华,清晰呈现中共从“城市中心”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选择,蕴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思想,兼具知识传递与红色精神教育价值。 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13课已经学习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和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理解了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性,这为本课学习武装反抗和道路探索奠定了基础。八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地图识读和材料分析能力,但对“道路选择”的战略性意义理解不深。教学中需通过对比和情景创设,引导学生体会当时抉择的艰难与伟大。 针对性教学策略 立足教材特点,采用多元策略突破重难点:一是情境创设,用白色恐怖影像、井冈山地理视频还原历史场景,通过“红旗到底能打多久”模拟辩论,让学生沉浸式理解革命困境与理论合理性;二是问题引导,设计“起义为何转向农村”“工农武装割据如何落地”等问题链,搭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