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归有光 予读震川文为女妇者,一往深情,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盖古今事无巨细,惟此可歌可泣之精神,长留天壤。 ———黄宗羲 归有光生平 7岁———入塾就学 8岁———母亲亡故 15岁———束发读书轩中 19岁———写《项脊轩志》 20岁———考中秀才 23岁———与魏氏结婚 28岁———魏氏亡 32岁———续《项脊轩志》 35岁———中举人 60岁———中进士 66岁———去世 字熙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昆山人,世称震川先生,明代散文家。与唐顺之、王慎中并称为“嘉靖三大家”。 自幼苦读,九岁能文,颇具才华; 仕途不利,35岁中举,八试不第; 迁居嘉定,收徒讲学,尊为先生; 花甲及第,授县令职,颇不得志. ◎知人论世 归有光的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是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被誉为“明文第一人”(黄宗羲语)。其散文不是以重大的题材反映他所处的时代,而是通过记叙一些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深情。其中《项脊轩志》可为代表,其他如《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也很感人。 ◎活动一:探书斋文化 很多文人的书斋名言简意赅而寓意深刻,寄托着个人情怀,归有光为什么把自己的书斋命名为“项脊轩”,它有何寓意?结合注释和课文内容加以分析。 辛弃疾:稼轩———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 蒲松龄:聊斋———摆茶水请路人讲故事 纪晓岚:阅微草堂———阅尽世间冷暖百态, 方知人生的微小如尘埃 梁启超:饮冰室———《庄子·人间世》 “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 书写对象 叙事抒情文体 如在颈脊之间; 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有“怀宗追远”之意; 项脊是撑起一个人的重要部位,归有光也立下了通过读书振兴家业之志。 此太仆最胜之文,然亦苦太多 志:一种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文体。 与“记”相似: “记”通常用以记“事” “物”, “志”以记录人物事迹为主。 追念祖先 言其窄小 自号项脊生 项脊轩: 渗漉: 修葺: 垣墙: 栏楯: 偃仰: 万籁: 迨: 异爨: 老妪: 婢: 先妣: 呱呱: 阖门: 象笏: 扃牖: 长号: 枇杷: jǐ lù qì yuán shǔn yǎn lài dài cuàn yù bì bǐ gū gū hé hù háo jiōng yǒu pípa ◎诵读感知 ◎活动二:整体感知 文章写了书斋的什么? 两种情感 一间老屋 三个女人 项脊轩 一喜一悲 先妣 先大母 亡妻 三 一 二 ◎文本细读 一间老屋 项脊轩 旧南阁子也。 “旧南阁子”交代了作者的家庭曾是当地的名门望族,“项脊轩”得名于作者的远祖归道隆,他是作者生命中重要的男性之一。这个判断句看似平缓,实则充满了自豪感。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文意】小轩旧貌 (狭小、破漏、阴暗)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文意】小轩新貌 (明亮、幽静、可爱) 项脊轩前后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文本细读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 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焕然一新的项脊轩: 生活悠闲,怡然自得 可喜 动静相宜,自然融洽 清风明月,幽寂空明 一间老屋 △ 屈原以兰桂喻美德,宋代人以竹喻志节。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作者品格高洁,志趣高雅。 △ “万籁有声”乃是以动衬静笔法,深得唐人王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