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17课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知道明朝政治腐败与张居正改革、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满洲兴起和清军入关、清朝对全国的统治等史事,能够认识这些史事的因果联系,了解明朝灭亡、清朝建立的过程。(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2.分析张居正改革对促进明清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认识改革在推动社会发展上的重要意义。(历史解释) 3.分析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认识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唯物史观) 学习目标 1 大明病历卡…… 阅读任务一中的四则材料,参考达标评价的要求,概括出每则材料对应的明朝未年政局的情况。 史料解读达标评价: ①能说出材料中的关键词; ②能根据关键词用自己的话归纳答案; ③能根据关键词解读史料并用专业而规范的语言表述答案. 皇帝 统治集团内部 各级官吏 人民 病情1:皇帝———沉迷享乐,重用宦官,疏于朝政。 明朝末年的党派斗争从明神宗万历中期开始持续了五十多年,一直到南明王朝灭亡。主要有以浙党为首的五党集团和东林党之争、东林党与阉党之争。这些党派之间争权夺利、互相倾轧,造成明朝末年风雨飘摇的局面。 ———尹鑫、刘军民《明朝晚期的党派斗争》 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 顾宪成等人的“东林党” 病情2:统治集团———内部钩心斗角,结党营私,纷争不已。 病情3:各级官员———贪赃枉法,土地兼并; 病情4:农民———农民流离失所 富者动连阡陌,贫者地鲜立锥。饥寒切身,乱之生也,职此之由 ———《明清史料》甲编 《陕西通志》记载1628年陕西北部遭受旱灾后的情形: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怠年终而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山中石块而食。 1.明朝末年,皇亲、国戚、达官、贵僚或以暴力,或以各种名义,大肆搜刮地产。“近来田地有力之家,非乡绅,则富民”,然而“若夫穷民,本无立锥之地”。据此可知,明朝灭亡最主要的原因是( ) ” A. 李自成起义 B. 政治腐败与土地兼并 C. 清军武力强大 D. 小冰河期天灾 B 2 妙手回春 or 回光返照 张居正(1525-1582) 张居正,湖北荆州人,12岁考中秀才,16岁中举人,23岁中进士,后官至内阁首辅。 面对政治混乱局面,张居正整顿吏治,赏罚分明,使得朝廷的政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明史》对他的评价是:“通识时变,勇于任事。” “一条鞭法” 张居正的治疗方案 时间 措施 经济 含义: 意义: 政治 军事 结果 为什么张居正的经济改革被称为“一条鞭法”? 将田赋、徭役及其他杂税合并,计入田亩,按银两收税,称为“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 根据教材第98页内容,完整表格。 万历初年(明神宗) 将田赋、徭役及其他杂税合并,计入田亩,按银两收税,称为“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简化了税收手续,减少了地方官吏渔利百姓的行为,政府税收增加,取得了积极成效。 整顿吏治 巩固边防 张居正去世后,明朝的改革举措大多废止。 妙手回春 or 回光返照 出现了国势的复苏 巩固边防,外部环境安定 , 减轻农民负担,税收增加 整顿吏治,遏制腐败 未能解决王朝的深层危机 未能触及制度性根源 人亡政息 无法跳出周期律 “一条鞭法”在历史的长河中,大放异彩! 2.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地籍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这一措施( ) A.加重了百姓的赋税负担 B.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C.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D.加剧了官僚地主的土地兼并 3.张居正改革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A. 触动了官僚地主集团利益 B. 万历皇帝年幼无法亲政 C. 未解决北方边防危机 D. 加重了百姓的赋税负担 C A 谁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