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57788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共47张PPT)高二上学期历史 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日期:2025-09-28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74次 大小:2377617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社会,制度,国家,必修,选择性,统编
  • cover
(课件网)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着眼于防范与惩处具有强制约束力 着眼于教育与引导 强调道德感召与自律,是对法治的有效补充。 硬 软 中华法系的特点:礼法结合 两者 相辅相成 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的统治工具 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 中国 西方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第9课 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 英美法系 大陆法系 罗马法 目录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01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02 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03 重点: 难点: 课程标准: 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 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 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汉唐礼法并用的统治手段。 宋朝以后,理学在社会上广泛传播,深入社会基层的表现。 春秋战国时期德治与法治交锋的内容和原因; 汉魏以后,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思想逐步融入法典。 法治:中国古代法治有着“法自君出”的特点,突出君主的无上权威,皇帝的言行就是法律,所以,“法治”是“君权至上”、“国权至上”的法治 法律着眼于防范与惩处,教化着眼于教育与引导,二者相辅相成 法治———政令、刑罚 德治———礼制、教化 ———约束行动 ———内心自律 礼教:即礼仪教化,礼教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乐文化,因其重视名份,又称名教,即以名为教,礼教思想影响中华民族两千余年。对礼教系统的破坏行为称为"僭越" 概念解析 德治:是儒家学说倡导的一种道德规范,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要求统治者以身作则,注意修身和勤政,充分发挥道德感化作用;重视对民众的道德教化,“为政以德,德主刑辅”。 礼法之争———春秋战国成文法运动 夏商:统治者可以随意残害奴隶,实行“人殉”制。 1、德治思想 西周:统治者建立起以宗法制为核心的礼制,同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性。 体现统治者的自我约束 纯压迫式治理 关注人民群体 特点:夏商重刑轻德,西周明德慎刑。 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周初统治者认为“上天”只把统治人间的“天命”交给那些有“德”者,一旦统治者“失德”,也就会失去上天的庇护,新的有德者即可以应运而生,取而代之,作为君临天下的统治者应该“以德配天”。这从理论上为“武王伐纣,以周代商”的历史提出了合理的解释。 (1)夏商周: 夏朝 商朝 西周 《禹刑》 《汤刑》 《九刑》 习惯法 君王和奴隶主可以随意残害奴隶。 2.法治思想 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夏商周时期颁行的刑书上只有刑名、刑种的规定,而无确切的罪名,人民对罪与非罪的区别只能依据传统的观念及社会道德、风俗习惯去加以甄别。 ———武树臣:《中国成文法的起源》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礼记·曲礼》 “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 —《左传·昭公六年》 早期国家的法律有什么特点? 主观性、随意性、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子产为形势所迫,“救世”之需,从为政以德转变为立法从严,严刑峻法。 思考1:子产临终时的思想发生了何种变化?为什么? (子产临终对后继者的遗言)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 ———《左传·昭公二十年》 思考2: 叔向为何反对子产“铸刑书”? “铸刑书”有什么深远的历史影响? 子产“铸刑书”,晋国叔向曾写信反对:“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并有争心,以征于书而徼幸以成之,弗可谓也。……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乱狱滋丰,贿赂并行,终子之世,郑其败乎!”。———《左传·昭公六年》 叔向不愿丧失贵族阶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