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14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1.通过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丝绸之路示意图”等历史地图,了解到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两汉对西域的管理等基本史实,认识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对比同期, 丝路上中国和其他各国交流的物品、技术的不同,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灿烂辉煌。(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2 . 通过了解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的史实,深刻认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树立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意识。认识张骞在中外民族交往中的作用和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地位,知道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交流的大动脉,是古代中国向世界展示繁荣、富强与创造力的舞台,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学习丝路历史,联系当今“一带一路”战略, 古今结合,关注国家发展。(家国情怀) 关注邮票背后的信息 胡 瓜 胡麻 胡 椒 胡萝卜 胡 蒜 胡 葱 胡 荽 张骞通西域 张骞(公元前164-公元前114年),今汉中人,汉武帝时,他在朝廷当侍从官,他“为人强力,宽大信人”。奉汉武帝之命,由甘父做向导,率领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赫赫有名的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军功封其为博望侯。史学家司马迁称赞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 1. 西域地理位置 汉朝人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 ▲丝绸之路图 张骞 西 域 玉门关 阳关 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为何要派张骞通西域? 材料一 汉初西域有36国,后来匈奴征服乌孙、楼兰等小国,“敛税重刻,诸国不堪命”。“至匈奴单于,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 ———《后汉书》 材料二 文景时期,继续与匈奴和亲,并厚予馈赠,但匈奴仍然不断侵犯边境,抢走人畜,毁坏庄稼。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三 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乃募能使者。 ———《汉书·张骞传》 汉武帝认识到西域的重要性,决定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张骞本是一名郎官,中国汉代旅行家、外交家、探险家。他志在为国分忧,勇敢地出来应募,承担出使西域的使命。 目的:公元前138年,为了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张骞踏上了前往西域的路程。 张骞 汉武帝 第一次出使西域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路线图 结合地图找出张赛第一次出使西域的起点和最远到达的地方,以及经历了怎样的艰辛? 结合张骞的经历,他的哪些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敢于冒险 百折不挠 不辱使命 不畏艰难 公元前138年 张骞率100余人出发 被扣10余年“持汉节不失” 继续西行历尽艰险 再次被扣留 公元前126年回到长安 随从仅剩1人 第一次出使西域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路线图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带回哪些特产? 石榴 葡萄 第一次出使西域 带领西域各国的使节返回长安 张骞 第二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19年 羊 牛 丝绸 茶叶 瓷器 香料 葱 大蒜 地毯 西传 有什么作用呢? 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东传 第二次出使西域 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 ———《汉书·张骞传》 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汉书·张骞传》 思考:张骞曾两次被匈奴抓住,被扣留了10多年,但他仍然坚持完成使命。我们可以在他身上学到哪些品质? 张骞通西域后,西汉皇朝和西域各国的联系逐渐密切起来,汉武帝每年派往西域的使者,多则十几次少则五六次,每次多达百余人甚至数百人。 ———《大国崛起:把握中国四大王朝的历史脉象》 思考:为什么说张骞出使西域的举动是“凿空”呢? 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