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58454

第二节 金属材料 同步课件--人教版(2019)化学必修第一册

日期:2025-09-27 科目:化学 类型:高中素材 查看:50次 大小:6601906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第二,金属材料,同步,课件,人教,2019
    (课件网) 高中化学 必修1 第三章 第二节 金属材料 第二课时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物质的量n 质量m 微粒数N 气体体积V (标准状况) 物质的量浓度CB 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各物理量之间的换算 n = N NA m M = = V Vm = cBV 化学计量数 扩大NA倍 物质的量 NA 2NA 1mol 2CO + O2 2CO2 点燃 1 2 2 2NA 2mol 2mol 化学计量数之比=粒子数之比=物质的量之比 例:250mL 2mol/L的硫酸与足量的铁屑完全反应。计算: (1)参加反应的铁屑的物质的量;(2)生成的H2的体积(标准状况)。 解:参加反应的H2SO4的物质的量为:2mol/L×0.25L=0.50 mol (1)设参加反应的铁屑的物质的量为n(Fe),生成H2的物质的量为n(H2) Fe + H2SO4 === FeSO4+H2↑ 1 1 1 n(Fe) 0.50 mol n(H2) n(Fe)=0.50 mol,n(H2)=0.50 mol V(H2)=0.50 mol×22.4L/mol=11.2L 答:参加反应的铁屑的物质的量为0.50 mol;生成H2体积为11.2L。 量量n连见量找n n求他量 列比求解 设 写 标 设未知量,如 n、m、V 等 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明确关系并标出已知量和未知量 列 列出比例式 解 根据比例式求解 答 作答 1.将5.6 g铁放入足量的稀硫酸中充分反应,生成标况下氢气的体积是多少? 2.向500 mL NaOH溶液中投入10.8 g Al,二者恰好完全反应。 (1)Al的物质的量。 (2)参加反应的NaOH的物质的量和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3)生成的H2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 化学计算中的常用方法 1.关系式法 当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是靠多个反应来联系时,只需直接确定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即“关系式”。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根据量的关系写出关系式。 拓展 例 把一定量的CO还原Fe2O3生成的CO2通入到澄清石灰水中,得10 g沉淀,那么参加反应的CO的质量是 g。 关系式:3CO~3CO2~3CaCO3 即CO~CaCO3 CO ~ CaCO3 28 100 m(CO) 10 g 2.8 m(CO)=2.8 g 3CO+Fe2O3 2Fe+3CO2 高温 CO2+Ca(OH)2 = CaCO3↓+H2O 28 100 m(CO) 10 g 利用关系式进行计算: 例 4.6 g钠在空气中久置,最终得到Na2CO3的质量是 g。 2.守恒法 (1)反应前后元素种类、质量、原子个数不变。 钠在空气中最终转化为Na2CO3的过程中钠的原子个数不变,可得关系式: 2Na  ~ Na2CO3 2×23 106 4.6 g m(Na2CO3) 10.6 2×23 106 4.6 g m(Na2CO3) m(Na2CO3)=10.6g 例 用1 mol·L-1的Na2SO3溶液30 mL恰好将2×10-2 mol的XO4-还原,已知氧化产物为SO42-,则元素X在还原产物中的化合价为 。 +4 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总数相等,设元素X在还原产物中的化合价为x,则有: 1 mol·L-1×0.03 L×(6-4)=2×10-2 mol×(7-x),得x=+4。 (2)还原剂失电子总数=氧化剂得电子总数 例 把铁棒插入CuSO4溶液,一段时间后取出,铁棒质量增加4 g,参加反应的Fe的质量为 。 28 g 3.差量法 据化学反应找出:反应前后的质量差、物质的量差、气体体积差等,该差量与反应物的有关量成正比。 Fe+CuSO4 = FeSO4+Cu    Δm   56 g        64 g  64 g-56 g=8 g   m(Fe)               4 g 56g 8g m(Fe) 4g m(Fe)=28g 1.把足量的锌粒加入到1000g9.8%的稀硫酸溶液中,产生的氢气可以将氧化铁还原成铁,理论上生成铁质量是多少? 2.在溶液中1molNaOH与0.8molCO2充分反应,Na2CO3与NaHCO3物质的量之比为( ) A.2:3 B.3:1 C.1:3 D.3:2 4.将12.8g铜片放入足量AgNO3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取出铜片洗净烘干后,称得质量为13.56g,计算有多少克铜被氧化。 3.Na2Sx在碱性溶液中可被NaClO氧化为Na2SO4,NaClO被还原为NaCl,若反应中Na2Sx与NaClO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6,则x的值为( ) A.2 B.3 C.4 D.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