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课 点点滴滴 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题以 “点” 为核心元素,引导二年级学生探索水墨艺术中 “点” 的奇妙变化。结合二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的特点,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点、尝试不同笔法画点、用墨点创作等活动,让学生感受水墨 “点” 的浓淡、大小、疏密变化,初步掌握甩墨、点墨、压墨、滴墨等基础技法。教学中渗透水墨与生活的关联,培养学生用艺术视角发现生活中的美,为后续学习水墨线条、色块奠定基础。 学习目标 1. 文化理解:了解水墨艺术中 “点” 的运用(如黄宾虹《山水》中用墨点表现山林层次),知道水墨 “点” 与生活的联系,感受传统水墨的独特魅力。 2. 艺术表现:认识水墨中 “点” 的多种形态,能使用毛笔通过不同笔法(轻重、角度)画出大小、浓淡不同的点,尝试运用甩墨、点墨等技法。 3. 创意实践:结合生活中的 “点”(如星星、雨滴),用不同的墨点创作一幅简单的水墨画,培养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4. 审美感知:感受水墨 “点” 的浓淡、疏密变化之美,体会作品中 “点” 所传递的画面氛围,提升对水墨艺术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水墨中 “点” 的多种形态,能使用毛笔通过不同笔法画出大小、浓淡不同的点,尝试运用甩墨、点墨等基础技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不同墨点(大小、浓淡、疏密)与画面氛围的关联,能用墨点初步表现生活中的场景。 教学准备 1. 教具:黄宾虹《山水》、吴冠中《鲁迅故乡》高清图片;毛笔(大、中、小)、生宣纸、墨汁、调色盘、水桶;“点” 的形态示意图(如雨滴的点、星星的点);水墨点技法动态图(甩墨、点墨等)。 2. 学具:每人 1 支中号毛笔、1 小张生宣纸、1 个调色盘、1 杯清水(提前准备)、素描纸(用于试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情境创设:播放雨滴落下的动画,提问:“小朋友们,下雨时小水滴落在地上是什么样子呀?这些小水滴就像会变魔术的小精灵,能在纸上画出各种各样的‘点’哦!” 引出主题:展示黄宾虹《山水》局部,指着画面中的墨点说:“画家爷爷就用这些神奇的‘点’画出了美丽的山,今天我们就来和小水滴一起玩‘点’的游戏,学习《点点滴滴》。” 观看动画,兴奋地回答小水滴的样子(如 “圆圆的”“一小个一小个的”),观察画作中的墨点,对 “点” 产生好奇。 通过动画和生活场景激发兴趣,结合名画让学生初步感知水墨 “点” 的艺术魅力,符合二年级学生具象思维特点。 讲授新课 认识生活中的 “点”: 出示图片(星星、草莓籽、瓢虫斑点),提问:“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的‘点’,它们一样吗?有什么不同?”(引导发现大小、形状差异) 探索水墨 “点” 的变化: 示范用笔角度:“看,毛笔竖着画是小圆点,斜着画是长一点的点哦!” 示范用力轻重:“轻轻画是淡点,用力画是浓点,我们来试试吧!” 介绍技法: 展示甩墨、点墨、压墨、滴墨的动态图,边示范边说:“甩一甩毛笔,墨点像小雨滴;轻轻点下去,是圆圆的点;用力压一压,是大大的点;滴一滴墨,会慢慢晕开哦!” 赏析作品: 展示吴冠中《鲁迅故乡》,指着画面中的墨点问:“这些点像不像故乡小路上的石子?密密麻麻的,是不是很热闹?” 观察图片,积极回答生活中 “点” 的不同(如 “星星的点很小”“草莓籽是红色的”)。 模仿教师动作,在素描纸上试画不同角度、轻重的点,惊讶地发现墨点的浓淡变化。 认真观看技法示范,小声模仿 “甩、点、压、滴” 的动作,对晕开的墨点发出惊叹。 观察画作,想象墨点对应的生活场景,用简单的话描述感受(如 “像小石子”)。 从生活中的 “点” 入手,降低理解难度;通过直观示范和学生试画,让学生亲身体验墨点的变化,符合低年级学生动手学习的特点;用生活化语言解释技法,帮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