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课 变幻的云 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题以 “变幻的云” 为核心,引导二年级学生通过水墨艺术感知云的形态美与水墨独特的视觉美感。结合二年级学生对自然现象充满好奇、喜欢动手操作的特点,通过观察云朵图片、分析水墨云作品、尝试水墨表现等活动,让学生感受水墨的浓淡变化、线条流畅感,初步掌握用浓淡不一的线条和块面表现云朵的方法。教学中渗透水墨与自然的关联,培养学生用艺术视角观察自然、表达自然之美的能力,为后续水墨创作奠定基础。 学习目标 1. 文化理解:了解水墨作品中云的表现方式,知道水墨艺术与自然观察的联系,感受传统水墨艺术的魅力。 2. 艺术表现:认识水墨的浓淡变化,能尝试用浓淡不一的线条和块面表现云朵的基本形态。 3. 创意实践:结合对不同云朵形态的观察,尝试用水墨画出多变的云,培养观察与想象能力。 4. 审美感知:感受水墨的独特视觉美感,体会作品中云的不同形态所传递的氛围,提升艺术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水墨的浓淡变化,能尝试用浓淡不一的线条和块面表现云朵的基本形态。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水墨的浓淡、线条变化与云朵形态、氛围的关联,能用水墨初步表现出不同形态的云。 教学准备 1. 教具:不同天气、时段的云朵图片;陆俨少《硃砂冲嘴》、秦仲文《峨眉山色》等水墨云作品高清图片;水墨工具(毛笔、宣纸、墨汁、砚台);水墨浓淡变化示意图;水墨表现云朵步骤图。 2. 学具:每人一套简易水墨工具(小毛笔、练习宣纸、墨汁、调色盘)。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云朵变幻的短视频(包含晴天的白云、阴天的乌云、朝霞晚霞时的彩云等),提问:“小朋友们,视频里的云像什么呀?它们的样子一直在变,是不是很神奇呢?” 引出主题:展示陆俨少《硃砂冲嘴》中的云,介绍:“画家爷爷用水墨把天上变幻的云画了下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用水墨画《变幻的云》。” 观看短视频,自由回答云像什么(如 “像棉花糖”“像小狗”),对水墨云作品产生好奇。 通过生动的视频激发学生兴趣,结合水墨作品自然引出课题,让学生初步感知水墨表现云的方式。 讲授新课 认识云的形成与形态: 提问:“有谁知道云是怎么形成的吗?”(简单讲解:小水滴汇聚形成云) 展示不同天气、时段的云朵图片,引导观察:“晴天的云白白的、淡淡的,阴天的云厚厚的、黑黑的,早上和晚上的云还有颜色呢,它们的样子是不是不一样呀?” 欣赏水墨云作品: 展示陆俨少《硃砂冲嘴》和秦仲文《峨眉山色》,提问:“看看画家爷爷画的云,用了什么颜色?线条和块面有什么不一样呢?”(引导感知水墨的浓淡、线条的流畅) 认识水墨浓淡与表现方法: 出示水墨浓淡变化示意图,讲解:“墨有浓有淡,浓墨画出来的颜色深,淡墨画出来的颜色浅。” 示范用墨块重叠和墨笔勾线表现云: “先用饱蘸淡墨的笔轻轻画出云的形状,这是第一层云,还可以在上面再叠一层浓一点的墨,让云看起来更厚实。也可以用墨笔轻轻勾出云的边缘线条。” 强调 “用笔要轻盈、流畅”。 认真听老师讲解云的形成,观察图片,说出不同云的形态差异。 观察水墨作品,尝试说出墨的颜色变化和线条特点。 看着示意图,理解墨的浓淡,认真观看老师示范,模仿握笔姿势在草稿纸上尝试。 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讲解云的形成,结合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云的形态差异;通过欣赏作品和示范,让学生初步掌握水墨表现云的基本方法,符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课堂练习 布置任务:“小朋友们,拿起你们的画笔,想一想你见过的云是什么样子的,用水墨画出来吧。可以先用淡墨画云的形状,再用浓一点的墨叠画,也可以勾出云的线条哦。” 巡视指导: 对墨色控制不好的学生:“少蘸一点墨,轻轻画,颜色就淡啦;多蘸一点墨,颜色就深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