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6课 潺潺小溪水 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题以 “潺潺小溪水” 为核心,引导二年级学生通过水墨画艺术感知小溪的灵动之美。二年级学生对自然景物充满好奇,具备简单的观察和动手能力,对水墨工具已有初步接触。通过欣赏经典作品、观察小溪实景、学习水墨石头画法、尝试表现水流线条等活动,让学生感受水墨线条的律动和节奏,初步掌握用不同长短、曲直、疏密的线条表现水流形态的方法。教学中渗透水墨与自然的关联,培养学生用艺术视角观察自然、表现自然的能力,为后续水墨创作奠定基础。 学习目标 1. 文化理解:了解水墨画作品中蕴含的自然之美(如齐白石《蛙声十里出山泉》对溪水生机的展现),知道水墨画与自然表达的关联,感受艺术创作与生活的联系。 2. 艺术表现:认识水墨线条的不同形态(如长线条、短线条、曲线、直线),能在作品中识别这些线条,尝试用毛笔和墨汁画出基础的线条和石头造型。 3. 创意实践:结合对小溪的观察,尝试用不同线条表现小溪水流,并添加适当元素(如小鱼、落叶等),培养观察与想象能力。 4. 审美感知:感受水墨线条的律动和节奏,体会作品中通过水墨元素传递的小溪的灵动之美,提升艺术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水墨线条的不同形态,能在作品中识别这些线条,并尝试用毛笔和墨汁画出基础的线条和石头造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水墨线条与水流形态的关联,能用不同长短、曲直、疏密的线条初步表现小溪水流的缓急。 教学准备 1. 教具:齐白石《蛙声十里出山泉》高清图片;水墨线条形态示意图(如长线条代表平缓水流、短线条代表湍急水流等);毛笔、墨汁、宣纸、砚台等水墨工具;水墨石头绘画步骤图;小溪实景视频或图片(含不同水流状态)。 2. 学具:每人 1 支毛笔、1 瓶墨汁、1 张宣纸、1 个调色盘、1 块抹布。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小溪实景视频(含潺潺流水、小鱼游动、落叶漂浮等场景),提问:“同学们,视频里的小溪是什么样子的?你看到了小溪里有什么?” 引出主题:展示齐白石《蛙声十里出山泉》,介绍:“画家齐白石用水墨画把小溪的灵动画了下来,画里虽然没有直接画青蛙,却能让人感受到蛙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水墨画表现潺潺小溪水。” 观看视频,积极回答问题,分享自己看到的小溪样子和小溪里的事物。 观察水墨画,初步感受水墨画表现小溪的魅力。 通过实景视频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对小溪有直观的认识;展示经典作品,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让学生初步感受水墨艺术与自然的联系。 讲授新课 欣赏作品,感知线条与形态: 展示《蛙声十里出山泉》,引导观察:“画面中表现溪水用了哪些线条?这些线条有什么不一样?”(引导感知线条与水流状态的关联) 认识水墨线条形态: 出示线条形态示意图,结合小溪实景图片讲解:“长长的、平缓的线条像小溪里慢慢流淌的水;短短的、弯曲的线条像小溪里湍急的水;密密麻麻的线条像水波纹。” 示范水墨石头画法: 按照水墨石头绘画步骤图,在宣纸上演示:“第一步,竖着下笔;第二步,将笔微侧,勾勒外形;第三步,用干笔皴擦;第四步,描绘细节,完成。” 强调用笔力度的变化。 示范水流线条画法: 以不同水流状态为例,用毛笔在宣纸上演示:“画平缓的水流用长而直的线条;画湍急的水流用短而弯的线条。” 观察作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看到的线条(如 “有的线条很长”“有的线条弯弯的”),尝试说出线条带来的水流感受。 对照示意图,在作品和实景图片中找出不同形态的线条并交流。 认真观看示范,注意老师的用笔方法和力度变化。 模仿老师的画法,在草稿纸上(可用废宣纸)尝试画不同的线条。 通过欣赏经典作品,让学生初步感知线条与水流形态的关联;用直观的示意图和实景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