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59898

2.2《红烛》课件(共3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09-28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46次 大小:451328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红烛,课件,36张,PPT,统编,高中
  • cover
(课件网) 1. 了解新月诗派的相关知识以及诗人的生平经历及其主要创作。 2. 把握本诗的抒情脉络和抒情方式,理解“红烛”的象征意义。 3. 品味精彩诗句,鉴赏诗歌的语言。 4 . 学习诗人献身祖国、勇于自我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素养目标 红 烛 作者简介 一诗一文一烟斗, 一个脊梁一声吼。 一画一印一全集, 一代英豪一红烛。 (闻一多)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毛泽东 闻一多(1899—1946) 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 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 1913年考入清华学校。 1922年毕业后赴美留学,研习绘画、文学。 1923年出版诗集《红烛》。 1925年回国,任武汉大学、清华大学等校教授。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 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特务杀害,用自己的 鲜血谱写了爱国主义的不朽诗篇。 知人论世 闻一多早年参加新月社,提倡新格律体诗。他的诗具有极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代表作《红烛》、《死水》具有沉郁奇丽的艺术风格,整齐、和谐的艺术表现,影响颇大。 其诗歌表现了对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痛恨,抒写了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作品简介 新月派 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而得名。 1923年,新月社的活动始于北京。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人。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新月派代表闻一多提出了“新诗格律化”的主张,提倡诗歌创作三美: 音乐美,指的是音节和旋律的美。 建筑美,指诗的对称和句的整齐。 绘画美,指的是词藻的运用,即富有形象感、色彩感和画面感 文学流派 音乐美(音节) 绘画美(辞藻) 建筑美(排列) 强调“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表现为诗歌的韵脚严整、节奏鲜明、旋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 强调词藻的选择要体现出视觉方面的印象(即富有形象感、色彩感和画面感);表现为诗的每一节几乎都可以看作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 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表现在诗节和诗行的排列组合上,每节诗的行数基本相同,每行诗的字数基本相等,以求齐整之感。 艺术主张 写作背景 “红烛”化用自李商隐的“蜡炬成灰泪始干”诗句,其本义是火红的蜡烛。闻一多的诗用“红烛”来比喻自己甘愿为祖国自我牺牲的奉献精神。 题目解说 文本分析 1、诗歌以问问题的形式展开抒情,哪几节出现了疑问句? 第一问:红烛为什么这样红?(色) 第二问:红烛为什么要自焚?(灰) 第三问:红烛为什么要流泪?(泪) 意象解构 闻一多 红 烛 意象象征义 意象象征义 3、红烛啊,这样红的烛”对全诗有什么作用? 文本分析 “红”是赤诚、热烈、忠贞的象征。红烛如同赤子之心,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 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人与物化,意与境融”。“诗人”即作者自己,也要像红烛一样怀抱着一腔赤诚,为国家奉献自己的全部。 “吐”字;逼真地描状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 4、红烛啊! /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文本分析 诗人连续发问,生动地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 躯体与灵魂应该是互相依存的,红烛却要“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诗人认为这真“矛盾”,不可理解。 由此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迷茫,为后面的醒悟做铺垫。 5、第二节说“一误再误”,第三节又说“不误,不误”,是不是矛盾 文本分析 不矛盾。 上一节说“一误再误”,错怪红烛的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