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63496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经典常谈 教学设计

日期:2025-09-2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81次 大小:2143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经典,常谈
  • cover
《经典常谈》 —选择性阅读 教学目标: 1、根据阅读任务,研读经典。 2、把握阅读方法,探究文化意蕴。 3、认识学习经典的重要性,激发阅读经典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重点: 1、探索阅读门径,实现思维的提升拓展。 2、引导学生领会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之美,联系自身实际,重现其当代意义。 学习目标 1.准确识记有关朱自清和《经典常谈》的文学常识; 2.结合文章的内容体会中国古代文学发展与历史脉络; 3.体会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精髓; 4.概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典籍主要内容。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 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经典常谈》,乃朱自清先生1942年所著,教育大家叶圣陶先生从1943年到1980年,多次推介此书,并为它作序。由于它的引导,我们就能去接触古书。 《经典常谈》,十三篇文字,将我国数千年文化典籍的精粹娓娓道来;华夏儿女,濡染中华文化的生命底色,是传承民族文化根脉的百年大计;接受优秀文化熏陶,播下文化自信的种子,是青少年的自觉追求! 二、作者介绍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等,收在《朱自清全集》里 。 三、写作背景 《经典常谈》写作于1938至1942年间,朱自清不仅同时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与其师范学院国文系任教,而且还自1934年开始即参与到国民政府国防设计委员会主持的中小学国文教科书的编写工作中,并在其间发挥了重要作用。 1937年10月,负责统筹这一工作的杨振声建议朱自清“可自己写一些有关中国文化的课文”,这成为了他在日后写作《经典常谈》的直接缘起。朱自清在写作过程中,自觉遵循的标准也是完成一部“一般的读物”而非“考据的著作”。可见在他的自我期待中,相比于追求学术与文学层面上的价值,此书的主要功能是实现对于传统经典的教育普及。 四、主要内容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全书共13篇,从仓颉造字的神话传说、中国汉字最早的起源开讲,从占卜文的简单记载,到民间传唱的歌谣,到司马迁散文化的《史记》,再到词藻华丽的汉赋,再到五言、七言古诗,及至唐宋时期的中华文化大气象。再到韩愈、欧阳修的古文运动,提倡复古自然,文章潮流再次回到秦汉初期的朴素自然散文形态……朱自清先生以通俗的语言展示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地审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选择性阅读 任务1:阅读全书,概括每章内容 《经典常谈》十三篇短文,既有一定顺序,又各自独立成篇,要求学生在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概括每章内容。 方法推荐:浏览“扫”读 拿到新书后,第一时间浏览本书的目录,初步了解全书的结构和内容。很多书新增了序言,序言中大都会简要介绍本书内容和阅读方法,交给你阅读本书的“钥匙”,你也不妨认真看看这些序言,从中获取阅读“捷径”。 章节概要 《说文解字》第一 秦以前:战国末期,由于文字统一的需要,进而出现了仓颉造字的传说。秦以后:始皇时,文字统一为小篆,又形成隶书;汉末时,隶书由椭圆变为扁方,称作“汉隶”;魏晋之际,隶书变为“正书”;晋至唐朝,又称为“隶书”,称“汉隶”为“八分书”;晋代正书简化形成“行书”,晋代也称为“楷书”,宋代又改称为“真书”。 《周易》第二 战国末期道家、阴阳学说盛行,儒家借卦爻辞发扬儒家哲学,留存下来的便是《易传》;此外还有《文言》《系辞》两传;到了汉代,又新发现了《说卦》《序卦》《杂卦》三种传,后称为《逸易》。 《尚书》第三 《尚书》包括虞、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