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63605

第16课 冷战【教学设计】(表格式)

日期:2025-09-25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34次 大小:95234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16课,冷战,教学设计,格式
  • cover
冷战 教学设计 年级 九年级 主备人 备课时间 单元 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课 题 第16课 冷战 课标解读 知道杜鲁门主义、德国分裂、“北约”与“华约”,了解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本,分析图片、文字史料,了解冷战的内涵、美苏推行冷战的原因;通过分析史料,认识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质。(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2.通过阅读课本,知道德国分裂,基本形成欧洲冷战对峙局面;知道北约和华约的建立与影响。(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3.通过研读史料,分析冷战的影响,启发学生感受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树立维护世界和平的历史责任感。(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冷战的内涵、美苏推行冷战的原因。 【教学难点】 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质;冷战的影响。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教材、学生材料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情景教学法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了,但世界并没有走上和平之路。战后,一张厚重的隔断东西方的“铁幕”缓缓降临,美苏之间的冷战局面就此开始,并主宰了此后半个世纪的世界格局。那么,什么是冷战?它给世界带来了什么影响?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6课-冷战,来感受这场特殊的战争。 展示图片: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聆听思考。 阅读表格材料,结合书本P74,分析冷战爆发的原因。 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对冷战的含义。 学生:美国和苏联在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方面的根本对立。 学生:主要目的是为了遏制苏联及其盟友,对抗共产主义运动。 学生:(柏林危机) 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 学生:美国,苏联,英国,法国 学生:雅尔塔会议 学生:《北大西洋公约》与《华沙条约》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使世界动荡不安,威胁了世界和平; 2、美苏势均力敌,互相牵制,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爆发推动了科技发展 【新课讲授】 一、冷战的发生 冷战持续了40多年,成为二战后近半个世纪中国际关系的主旋律。一:苏、美势均力敌,美国不敢贸然直接武装对抗。二:大战刚结束,人心思和平。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冷战的内涵 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对冷战的含义。 2、阅读表格材料,结合书本P74,分析冷战爆发的原因。 归纳总结: 美、苏两国的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使双方的对抗、冲突不断加剧;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军事、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二战后,苏联国际地位提高(成为政治、军事强国) 【新课讲授】 二、冷战的形成过程 1、阅读课本P75材料研读。概括丘吉尔“铁幕演说”的目的。 2、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 出示材料,分析杜鲁门主义的实质 材料1:(世界已经分成两个敌对营垒)“几乎所有国家必须在两种生活方式中挑选一种”一种是“自由制度”,一种是“极权政体”。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的使命,以“防止共产主义的渗入”。 —杜鲁门(1947) 材料2:“无论何地爆发革命、发生动乱(内政问题),都与美国有关,美国政府都应进行干预” —杜鲁门(1947) 出示材料,分析马歇尔计划的目的和实质 材料一:1948年到1950年,共有16个国家接受了美国130多亿美元的援助,90%是赠予,10%是贷款。 材料二:我们每接受一笔贷款,我们的独立便减少一分。 —法国总理皮拉尔迪 学生分析杜鲁门主义的实质: 遏制社会主义,干涉别国内政,争夺世界霸权。 学生分析马歇尔计划的目的: 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实质:控制西欧遏制苏联。 3、德国分裂 阅读课本75-76页,快速回答“德国的分裂”相关知识 1.1948年德国 危机爆发,1949年9月德国分裂。 2.德国分裂为哪两个国家? 联邦德国(西德)、民主德国(东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