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63777

3.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同步课堂 (原卷版+ 解析版)2025-2026学年北师大版(2024)八年级上册

日期:2025-10-18 科目:物理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74次 大小:223495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解析,八年级,2024,北师大,学年,2025-2026
    3.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知识点1】回声测距 1 【知识点2】利用回声加强原声 2 【知识点3】比较不同介质的声速大小 3 【知识点4】人耳听声的原理 4 【知识点5】声音速度的计算 5 【题型1】声速 5 【题型2】声音产生的条件 6 【题型3】声音的传播 9 【题型4】声速的相关计算 11 【题型5】转换法 14 【题型6】真空不能传声 16 【知识点1】回声测距 (1)回声可以用来测量距离,测量原理:s=,其中t为从发声到听到回声的时间,v声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注意此原理仅适用于声源和目标距离不变的情况。 (2)声源与目标距离变化时,声源与目标间的距离可能变大也可能变小,要画出图具体分析。 对回声测距考查多以计算题和实验题的形式,例如生活中汽车对着山崖鸣笛,求汽车到山崖的距离;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需要知道的物理量和需要测出的物理量. 例:在某地至新泰的高速公路上,上午8:00汽车行驶到甲地,司机在高速公路上看见如图甲所示的标志牌;8:30汽车行驶到乙地,此时司机看到路边标志牌如图乙所示。求: (1)汽车从甲地行驶到乙地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h? (2)若汽车下高速后以20m/s的速度正对一座高山匀速直线行驶,途中鸣了一次笛,5s后听到回声,若此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则汽车鸣笛时距离高山多远? 分析:(1)由图可知,汽车从甲地行驶到乙地的路程,根据速度公式求出汽车从甲地行驶到乙地的平均速度; (2)根据速度公式求出声音5s传播的路程和汽车5s行驶的路程,汽车鸣笛时与高山的距离等于声音传播的路程与汽车行驶的路程之和的一半。 解析:解:(1)由图可知,汽车从甲地行驶到乙地的路程s1=120km-75km=45km,所用的时间t1=8:30-8:00=30min=0.5h, 汽车从甲地行驶到乙地的平均速度:v1===90km/h; (2)由v=可知,声音5s传播的路程:s声=v声t2=340m/s×5s=1700m, 汽车5s行驶的路程:s车=v车t2=20m/s×5s=100m, 汽车鸣笛时与高山的距离:s=(s声+s车)=×(1700m+100m)=900m。 答:(1)汽车从甲地行驶到乙地的平均速度是90km/h; (2)汽车鸣笛时距离高山900m。 点评:本题考查速度公式以及回声测距的应用,知道汽车鸣笛时与高山的距离等于声音传播的路程与汽车行驶的路程之和的一半。 回声测距需要知道的物理量是声音在这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需要测出的物理量收到回声的时间t,注意计算距离时要除以2. 【知识点2】利用回声加强原声 人耳能够辨别回声的条件是反射回来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秒以上, 否则原声和回声会混合在一起, 进一步加强原声的听觉效果。 考查回声加强原声的具体现象,要理解其原理。 例:如图所示为驰名中外的北京天坛,人站在中央台上说话时,会感到声音特别洪亮,这是建筑师利用声音的反射,使_____与原声混在一起,声音得到加强造成的音响效果音乐厅为了减少回声对观众听觉的干扰和影响,应尽量减少四周墙壁对声音的反射,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 分析:(1)声音遇到障碍物会有部分反射回来,这个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做回声;回声和原声重叠会使声音变大; (2)疏松多孔的材料会减少四周墙壁对声音的反射。 解析:解:人站在中央台上说话时,会感到声音特别洪亮,这是建筑师利用声音的反射,使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声音得到加强造成的音响效果音乐厅为了减少回声对观众听觉的干扰和影响,应尽量减少四周墙壁对声音的反射,可采取的措施有墙壁使用多孔疏松的材料。 故答案为:回声;墙壁使用多孔疏松的材料。 点评:本题考查了回声的相关辨析,属于基础题。 在屋子里说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 就是因为回声使原声得到了加强。 相反, 为了减弱声音的反射, 电视台的录音棚里的吸音壁上会安装许多楔形物体, 以此来吸收声音, 避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