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6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1.(2025河南九师联盟高二期中)据《周礼》记载,大司徒之职“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曰六德:知(智)、仁、圣、义、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这说明西周时期( ) A.官员承担了一定的教化职责 B.统治者尊崇敬天保民的思想 C.德治与法治之争已初步显现 D.礼崩乐坏的必然趋势已孕育 2.(2024山西朔州高二月考)据《左传》记载,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而《周礼·地官·大司徒》记载,大司徒“以乡八刑纠万民”。这说明夏商周时期( ) A.用刑法维护社会秩序 B.法制观念趋于成熟 C.贯彻明德慎罚的原则 D.礼法并用的治国思想 3.(2025吉林长春高二月考)公元前513年,赵鞅和荀寅率领晋国军队在今天的河南中北部汝水之滨修筑城防工事,同时,向晋国民众征收“一鼓铁”铸造铁鼎,并在鼎上铸上范宣子所拟订的《刑书》,将其公之于众,史称“晋铸刑鼎”。晋国的这一举措( ) A.推动了法治思想的普及 B.标志礼乐制度彻底消亡 C.顺应了社会转型的要求 D.动摇了分封制的基础 4.(2025河南许昌高二期中)“以法治国”最早语出《管子·明法》。法家认为,一个国家的治乱兴亡,关键在于是否制定并严格执行适应当时情况的“法”,他们把“法”看成治理国家的唯一准绳,当作人民一切行为的准则。法家在战国时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中胜出,其原因是( ) A.法治比德治更适合治理国家 B.战国时期的法律比较完备 C.适应了各国富国强兵的要求 D.儒家思想没有得到广泛传播 题组二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5.(2024河南南阳期中)秦律针对不孝的惩罚很细致,将不孝视为重罪,鼓励父母告发子女不孝,针对不孝施以流放、断足等严厉的刑罚,赡养老人逐渐成为强制性义务。这反映出秦代( ) A.社会稳定是施政的重要考量 B.改变了以法为教的治国方针 C.尝试采用外儒内法统治策略 D.维护纲常伦纪是其立国根基 6.(2025江苏连云港高二期中)东汉太原孝廉王烈在乡里“建学校,敦崇庠序”,其门人的言行为周围百姓所效仿。在他的影响下,其家乡“宗族称孝,乡党归仁”。由此可知,王烈的举措 ( ) A.借助乡约进行地方治理 B.使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 C.推动律令儒家化的完成 D.利于推行基层道德教化 7.(2024山东泰安期中,P177定点2)下表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同政权颁布的部分律令内容。这体现出当时 ( ) 政权 律令内容 曹魏 贼斗杀人,以劾而亡,许依古义,听子弟得追杀之 西晋 子不孝父母,子弃市 北魏 居三年之丧而冒哀求仕,五岁刑 A.北方游牧民族封建化进程完成 B.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思想开始融入法典 C.凸显出严刑峻法治国理念盛行 D.法律、礼教并用成为重要统治手段 8.(2025浙江9+1高中联盟高二期中)《唐律疏议》对“不孝”进行了明确界定,“善事父母曰孝。既有违犯,是名‘不孝’”,并在《名例律》中具体罗列了种种不孝行为,比如“闻父母丧,匿不举哀,流;告祖父母、父母者绞,从者流;祝诅祖父母、父母者,流”。这说明《唐律疏议》( ) A.是中国最早最完整法典 B.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 C.是一部典型的礼仪法典 D.深受儒家伦理思想影响 9.秦汉律、令杂处不分,都具有法律效力;《晋律》严格区分律与令的界限;唐朝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律、令、格、式、科、“故事”等法律形式整合为律、令、格、式四类。该过程体现出中国古代( ) A.法律制度的儒家化 B.司法程序的规范化 C.法律体系逐渐完备 D.法律内容删繁就简 题组三 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0.(2024河南郑州高二期末)宋初颁布的《宋刑统》篇目结构和基本内容沿袭唐律,但调整民事法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