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6483

14. 地震和火山 教学设计 (3)

日期:2025-09-27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94次 大小:1306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地震,火山,教学设计
  • cover
14. 地震和火山 教学设计 1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依据《国家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现在的科学课,要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的,以科学素养的四个维度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科学探究方法与过程,科学知识和技能,科学、技术与社会为目标。 在课堂上,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学生知识背景与认知发展为依据,以学生能亲历的探究活动为基础,发挥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热爱自然、珍爱生命进而热爱科学的态度。 本课探究火山的形成要以“板块运动”和“地震”知识为基础,通过视频,使学生联系地震的形成猜想火山的成因,根据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在实验过程中,要用酒精灯加热番茄酱,此环节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教师一再强调安全问题并提供安全措施的学具。在注重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道路上更加注重人文教育。 2教学内容分析 在上学期第五单元《星球探索》的第17课《月球》中,看了月表图片,很多孩子都对环形山很感兴趣,他们有的还猜想环形山的形成:“月球上的环形山就相当于地球上的火山,它们长得很像……”、“你说说火山是怎么回事儿?”、“就是火山喷出很多岩浆……”、“老师您说对不对?”当时我认为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很好,很有探究价值。 在以上情况下,我自拟题目《火山的形成》并完成此课,其实《地震和火山》的内容是六年级知识,我根据五年级的状况,把火山内容单归一课时,以“板块运动”和“地震”知识为基础,通过视频,使学生联系地震的形成猜想火山的成因,根据材料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本节课在知识方面:知道火山是由地球内部岩浆在高温、高压作用下涌出地面形成的;在能力方面:能做火山形成的模拟实验,分析、推想火山的形成,培养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在情感方面:激发学生探究地球内部构造秘密的兴趣,发展学生尊重科学、运用科学知识分析自然现象的科学态度。重难点:使学生知道火山是地球内部高温高压作用的结果。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在思维上经历了猜想--求证--总结等阶段,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知道火山喷发的原理(地壳下的岩浆受到高压高温的影响喷出形成火山),并能用语言进行表述。本课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借鉴地震的形成及火山喷发时的现象推想火山的形成--借助模拟实验的设计与分析探究,求证推想事实的存在。 根据教学思路和设计意图,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运用模拟实验求证自己猜想的教学环节上。我通过自己亲手实验、观察记录、总结经验,经过多次修改,确定下这个设计方案。最初,我的设计为图一。经过实验,觉得加热时间太长,浪费时间,决定增大加热底面积来减短实验时间,就有了第二种设计方案(图二)。组图三是我最终的设计方案,这个设计的灵感是来自于学生记录单的更改,最初学生记录单是图四,图的旁边写着“地壳”俩字,是个地壳侧面图,教研员曹老师提出建议:“学生记录单应该是立体简易图,可以参照教材55页上的地震示意图(图五),表达出来的是地壳的三个面……”我觉得曹老师说的很有道理,于是对学生记录单加以改进,在画岩浆时我又参考教材57页的火山示意图(图六),最后完成了学生记录单(图七)。看着图五、图六和图七,我头脑中突然产生一个疑问:“曹老师为什么让我把记录单改成立体简易图(地壳三个面的纵切图)?书上的地震、火山示意图为什么也都是这样的?”--只能说明一个问题,立体简易纵切图很容易让学生理解,我当时眼前一亮,记录单可以用三面纵切图,那实验为什么不可以用三面纵切式的呢?透明的容器就可以做到这一点,烧杯的形状便于操作,但是没有烧杯口那么大的胶塞,用什么来模拟地壳呢?这种材料要有弹性,便于装进烧杯,但是还能在烧杯里固定下来。冥思苦想中,图一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