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砂和黏土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一)目标知识:1、通过感官观察,知道砂和黏土颜色、颗粒大小不同。 2、通过“搓一搓”活动,知道砂和黏土粘性不同。3、通过对比实验,认识砂和黏土的渗水性不同。 (二)能力目标:在本课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观察、实验能力,逐步培养设计对比实验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愿意与人合作,善于 倾听的意识。 2学情分析 本教学实施的对象是三年级学生。 三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科学这门课程,学习了动物、植物、水和空气等内容,具备了对事物初步的观察和描述能力以及分类能力;砂和黏土是生活中常见的两种物质,学生对它们有一定的了解,这是本课学习的基础。但他们的了解大多停留在表面的一般特点上,没有过深入的探究和实践。 知识上:前边学习了《岩石》一课,对于颗粒大小有一定认识,大部分学生认识砂、黏土,但是砂和黏土有什么不同并没有进行过对比研究,本课教学就是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这一基础上,引领学生对砂和黏土进行进一步的认识。 能力上:三年级学生刚刚开始学习科学课,实验的设计与操作对于他们来说有一定的困难,虽然在《小水轮》一课的学习中已经初步体会了对比实验,但在思维能力、表达与交流能力等方面都还很欠缺,需要在科学课中进一步培养。 认知特点上:三年级学生处于认知阶段的具体运算阶段,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本课教学主要从学生生活和学生身边的事入手。 依据前测与反馈的具体分析: (1)前测问题:“你认识砂和黏土吗?知道它们有什么不同吗?(学生可以画图)” (2)前测分析:通过反馈汇总与分析,我发现42﹪的学生认识砂,知道砂的颗粒大, 57﹪的学生认为黏土颗粒大,84﹪的学生知道黏土有粘性,5﹪的学生基本不知道。依据以上分析,本课教学要采取的策略是:通过感官观察,配以活动,例如:按一按、搓一搓、比一比等,帮助学生逐渐清晰地认识砂和黏土的不同。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搓一搓、比一比等实验,知道砂和黏土的粘性、渗水性不同。 教学难点:尝试进行对比实验的设计。 4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讲述:课上同学们要用到砂和黏土进行手工制作,但是分辨不出来哪个是砂,哪个是黏土,谁能帮助来分辨一下? 出示砂和黏土,请学生辨认。 【设计意图】创设分辨砂和黏土的活动,唤起学生对此课的热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由于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参与时会更加投入。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有利于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进入本课的研究。 (二)观察触摸,初步认识砂和黏土的不同特点 1、观察砂和黏土 提问:你是根据什么辨别的,砂和黏土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 预设1:砂和黏土颜色不同。 预设2:学生可能会说砂里有小石头。 师述:用眼睛看能发现一些不同,大家再动动脑筋,想个办法,让我们做一做,把砂和黏土的不同点找出来。 预设1:学生要求用放大镜观察。 预设2:学生希望用手摸摸、按按等。 对策:给学生提供放大镜等材料,如果学生有困难时提示:用手摸、按、捻、捏等。 教师边讲解边演示:用拇指和食指捏些砂,摸一摸、捻一捻,边捻边体会手有什么感觉。然后弄掉砂,捏些黏土捻一捻,体会一下手有感觉。 谁来说一说,通过刚才的实验活动,你发现了什么?(根据学生汇报简单板书:沙子颗粒 大,粗,我们用圆圈来表示,粘土颗粒小、我们用点来表示。) ○ · ○○○ ······ ○○○○ ············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对砂和黏土的原认知,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按一按、捏一捏等活动,认识砂和黏土在颜色、颗粒等方面的不同点。 (三)深入研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