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记金华的双龙洞 课前导读 同学们都到过哪些地方?说一说你印象深刻的地方是哪里? 今天,我们就跟着叶圣陶爷爷去浙江金华的双龙洞看一看。 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 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 家”之称。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脚 步集》《西川集》、长篇小说《倪 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 《记金华的双龙洞》 一、揭题导入,质疑课题 记:记是记载的意思,本文记的是游览的景点。 游记:记录游览经历的文章。 我会认 浙江 一簇 突兀 臀部 漆黑 蜿蜒 zhè cù wù qī wān yán tún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边读一边画出表示作者行踪的句子。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 “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 “这是外洞。” “这就到了内洞。” “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补充游览路线图 路上 ( ) ( ) ( ) ( ) 出洞 → → 游览的顺序 洞口 外洞 孔隙 内洞 课文精讲 认识生字词,画出了游览双龙洞的路线。 接下来,我们随着作者的脚步,也去“游览”双龙洞吧。 课文精讲 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第一部分:1自然段。交代时间、人物、地点、事件。 时 间 人 物 地 点 事 件 课文精讲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公路盘曲而上。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这段写了什么? 第2自然段:写山上的景色。 想象一下,眼前是怎样明亮艳丽的景色! 课文精讲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拟人 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山上的杜鹃花更有活力。 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 数量多 粉红色的山 各色的映山红 或浓或淡的新绿 眼前一片明艳(色彩) 课文精讲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说明是逆流而上 说明溪流蜿蜒曲折,宽窄不一,才形成了流水速度的缓急不同,声音也不同。 排比 拟人 排比、拟人的修辞方法以及两组反义词的使用,准确地描述了溪流的形和声,表现了作者对溪流的喜爱之情。 第3自然段:写溪流。 第2、3自然段:写路上的景色。 这些景点中最令你好奇、难忘的是哪儿?详细写了哪儿? 孔隙 初步感受“孔隙” 什么是孔隙?这个景点的特点是什么吗? 孔:小洞,窟窿。隙:裂缝。孔隙就是指窟窿眼、狭小的缝。 窄小 课文精讲 自由读第5自然段,说说作者是怎样来写“孔隙狭小”的。 课文精讲 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下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什么句式? 设问 以“船小”突出表现孔隙的狭小。 课文精讲 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 以进洞的方式,衬托孔隙的狭小。 课文精讲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作者经过孔隙时的感受是怎样的?在文中找一找。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 准确表达了作者当时受“挤压”的感觉。 以作者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