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面对深重的民族危机,中国出路在何方? 太平天国运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八国联军侵华 清末新政 失败 破产 幻灭 破产 材料二 “革命为惟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 推翻清朝! 核心素养目标 01 能在地图上准确找出武昌及全国响应革命宣布独立省份的位置,清晰梳理辛亥革命相关事件的时间顺序,构建起完整的时空架构。(历史解释、时空观念) 02 通过对《临时大总统誓词》、“宋教仁案” 报道等史料的研读,学会提取有效信息,以此分析辛亥革命各事件的背景、过程与影响。(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03 体会辛亥革命志士的奋斗精神,激发爱国情感,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责任感。(家国情怀) 壹·武昌起义 1.背景: ①1911年9月,清政府调湖北新军到四川镇压保路运动,武昌空虚。 保路运动亦称“铁路风潮”。1911年5月,清政府以铁路国有之名,将已归民间所有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 ,马上又出卖给英、法、德、美4国银行团,激起湘、鄂、粤、川等省人民的强烈反对,掀起了保路运动。 清政府下令镇压。1911年9月7日,四川总督赵尔丰逮捕罗纶、蒲殿俊等保路同志会代表,枪杀数百请愿群众。第二天又下令解散各处保路同志会。激起四川人民更大愤怒,1911年荣县独立,荣县成为全中国第一个脱离清王朝的政权。把保路运动推向高潮,成为武昌起义的先声。 壹·武昌起义 1.背景: ①在同盟会反清革命思想影响下,湖北革命组织文学社与共进会,积极谋划起义。 清政府训练的湖北新军约有1.7万人,但是参加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的,以及倾向革命的中下级官兵有6千人左右。 1911年8月,为镇压四川保路运动,湖北新军被调入川,留守武汉约8千人,形势对起义非常有利。9月,根据同盟会的指示成立领导机构,准备在武昌发动起义。 ———整理自高等教育-出卷网-:《中国近代史1840—1949》 壹·武昌起义 2.概况: 壹·武昌起义 2.概况: 湖北革命组织文学社与共进会谋划起义 1911年 1911.10.11 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 1911.10.9 孙武等在汉口租界制造炸弹时不慎爆炸,起义计划泄露 1911.10.10 新军工程营革命党人首先起义,夺取军械库 谋划起义 计划泄露 士兵首义 三镇胜利 1911.10.10 成立军政府 注意:孙中山没有直接参与武昌起义! 革命在武昌、汉阳、汉口三镇取得胜利 壹·武昌起义 黎元洪 (1864—1928) 作为清王朝旧官僚,摇身一变却成为了革命党人的高级领袖,这反映了革命党的什么问题? 革命党人的软弱性,革命的不彻底性! 武昌起义前夕,由于革命机关被破获,起义重要领导人刘复基等遇害,孙武受伤,蒋翊武被迫逃亡。黄兴、宋教仁等革命领导人也不在武昌。起义胜利后,湖北革命党人自认为“资望”不足,遂请反对革命的新军协统黎元洪出任湖北军政府都督,结果遭到拒绝。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湖北革命党人只得用手枪逼迫黎元洪就位。 知识拓展 壹·武昌起义 3.结果: 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 ★武昌 武昌起义后全国 十几个省宣布独立 汉口 汉阳 1911 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贰·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背景: 武昌起义后全国15个省宣布独立,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革命形势的发展要求有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 1911年12月,各省代表在南京集会,举行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选举会合影 因为全国还有未独立的省份 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