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007239

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合隆镇实验学校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9月学情调研七年级历史试卷(含答案)

日期:2025-10-01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19次 大小:7975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吉林省,9月,答案,试卷,历史,七年级
    考场考号 班级 姓名 合隆镇实验学校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9月学情调研 七年级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25分,每题1分) 1.一位导游在介绍某遗址时提到的关键词有:距今约70万———20万年、会使用火、打制粗糙石器。该遗址可能是()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山顶洞人遗址 D.郧县人遗址 2.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证据。考古学者在云南元谋县发掘出远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石以及一些粗糙的石器,还发现了炭屑和烧骨。仅立足上述考古发现,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云南元谋县发现远古人类B.元谋人已经能够制作工具 C.元谋人距今约 170 万年D.元谋人知道使用火 3.下列哪些作物的栽培最早出现在我国() A.水稻、小麦、粟 B.水稻、粟、黍 C.小麦、玉米、粟 D.水稻、高粱、玉米 4.石锤、尖状器、刮削器为距今约70万一20万年的北京人制作的。这些工具的制作方法是 ( ) A.打制 B.磨制 C.烧制 D.炼制 5.同学们搜集到如下有关山顶洞人的资料,其中史料价值最高的是( ) A.考古工作者笔记B.山顶洞人复原头像C.出土的骨针D.山顶洞人生活想象图 6.“彩陶形制美,画纹亦多殊。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这段材料描述的原始居民是( )A.蓝田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7.下列哪个现象不是原始农业出现的重要标志( ) A.农作物的种植 B.家畜饲养 C.聚落 D.城市的出现 8.历史著作《世界文明史》中:“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已取得长足发展,黄河流域主要种植耐旱作物黍和粟,长江流域则以稻作农业为主”造成这种差异主要因素是( ) A.生产力水平不同 B.自然条件不同 C.地域生活习惯不同 D.生活时代不同 9.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 A.生产工具的改进 B.人工取火的出现 C.国家形态的出现 D.建筑技术的进步 10.中国是农业大国,有悠久的农业生产史,原始农业产生的重大意义是( ) A.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B.远古先民开始定居生活 C.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D.中国已经进入文明社会 11.2020年,河南巩义发现5000多年前的“河洛古国遗址中发现了国宝级的文物———中国最早的骨质蚕雕艺术品”。它与青台遗址等周边同时期遗址出土的迄今最早丝绸实物一起,证实了当时黄河中游地区的先民们() A.已经养蚕缫丝 B.主要穿着丝绸衣服C.丝织技术领先世界D.有祭祀蚕神的活动 12.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通风防潮;半坡人主要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屋里,防风保暖。两种建筑风格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粮食作物不同 B.宗教信仰不同 C.自然环境不同 D.建筑观念不同 13.考古发现证实中华文明有5000多年历史。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 ) A.早期城市的形成 B.学会使用火 C.原始农业的出现 D.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 14.考古工作者在河北磁县发掘出一处距今八九千年的遗址,发现了上百个储存粮食的粮窖。同时,出土了翻地用的石铲等工具。这表明,当时该地区( ) A.修建了水利工程 B.已有了原始农业 C.建立了早期国家 D.出现了成熟文字 15.浙江良诸古城遗址、山西陶寺古城遗址在挖掘出大量极具地方特色文物的同时,均有作为祭祀礼器的玉踪出土。这可说明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的特点是( ) A.种类丰富 B.多元一体 C.渐趋一致 D.独立发展 16.距今约 4300--4000年的山西陶寺古城遗址,城内有一个围墙环绕的宫城和多处墓地,大型墓葬集中分布,墓中往往随葬陶鼓、玉钺、陶盘等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器物,小型基占总数的近90%,墓坑狭小,大多没有葬具和随葬品。这说明( ) A.长江流域最早进人文明社会 B.私有制出现与阶级分化明显 C.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诞生 D.化石是了解历史的重要证据 17.考古学家认为山西陶寺古城遗址距今约4300-4000年,阶级对立状况凸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