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6679

16. 声音的产生 课件+教案+素材

日期:2025-09-24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14次 大小:349709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声音,产生,课件,教案,素材
    16. 声音的产生 教学设计 1指导思想 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在探究活动中,学生要亲自收集和获取资料和数据,有时也包括运用已经证实的第二手资料;在实证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推理和思考,联系自己的经验和有关的理论,作出判断和结论;通过交流、讨论、辩论和再思考,逐步建立起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在本节课学生经历了收集并获取尺子、皮筋、音叉等材料产生声音的过程资料,并通过联想、推理等思维活动,层层推进建立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概念的过程。 2理论依据 朱智贤教授在《儿童心理学》一书中提到:儿童常常孤立地看待个别事实或现象,他们可以正确地解释个别事实或现象,却常常不能提高到概括水平,即提高到用归纳推理来确定一般规律和定理。所以本节课在学生建立概念的过程中,同样要让学生经历从日常简单材料到典型材料,再到日常非典型材料的收集、整理过程,同时教师提供的材料的层次性以及材料呈现的时机,为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建构概念搭建“脚手架”,从而推动学生归纳推理、类比思维的发展。 3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 本课属于“物质世界”里的“能量的表现形式”中的“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课标中的具体要求是: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活动建议是:解释各种常见乐器的发声方法。 从整套教材中的位置与作用来看,本课为首师大版《科学》第3册《声与生活》单元《声音的产生》一课的内容。作为起始课,本节课学生的概念掌握情况直接影响后面《声音的传播》、《声音的变化》和《噪声与防治》三课的概念建立。 韦钰老师在《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书中,有关声音的概念图,通过韦钰老师的概念图,不难看出有关声音的所有概念一直围绕振动开展,所以在本节课让学生理解振动概念尤为重要,振动概念的深入理解会为学生以后建立核心概念能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情况: 1.思维发展阶段: 小学四年级是思维发展的第四个飞跃期,思维由形象思维逐步过度到抽象思维。此时,尽管学生的逻辑和抽象思维能力开始增强,归类、对比、推理等能力开始增强,但是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有很大一部分是具体形象性。 2.学生已有前概念 课前学生对于声音并不陌生,然而通过多次的对该年级不同班级学生的课前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对于声音的产生的前概念在给予物体施加力量上,例如:敲、打、吹、弹、拨等,而恰恰缺少了对于声音产生的本质理解。 4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1. 学生的探究活动与思维相结合。 在以往的探究活动中,针对”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这一科学概念的建构,会关注到三种类型的物体:固体、液体、气体,但探究活动不深入。还有的教学设计仅仅研究一种材料的振动,尽管探究很足,但缺乏了对四年级学生思维发展训练和指导,如:学生的归纳概括、类比推理等思维活动不能得到很好的提升。所以本节课把固体状态物体振动产生声音作为探究的重点,对其它两种状态的物体进行简要梳理,这样会有效的避免以上情况。 2.材料的选择与呈现时机层层推进学生思维发展,为学生建构概念搭建脚手架 本次教学设计,特别关注了材料的选取和呈现时机(见下表)。皮筋和尺子在发声时振幅明显且发声持续,作为最典型的材料,在第一次探究活动中呈现。这与学生现阶段思维特点紧密联系:他们能正确地解释个别事实或现象,却常常不能提高到概括水平。 音叉、鼓在发声是振幅不明显但发声持续,作为第一类非典型的材料,在第二次探究活动中呈现,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推进概念的建构。桌子在发生时振幅不明显且发声不持续,作为第二类非典型的材料,在第三次探究活动中呈现,实现了归纳推理的逻辑论证。至此,材料的选取和呈现时机使学生的探究活动层层推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