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声音的变化 教学设计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以“学习进程”引领学生走向知识的彼岸。 学习进程理论认为,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存在多个不同的中间水平,学生需要经历这些水平方能实现不断进步发展;在一定的时间跨度内,借助恰当的教学,学生对某一核心知识的理解及其运用将会逐渐发展、日趋成熟。(韦斯林,贾远娥.《美国科学教育研究新动向及启示———以“学习进程”促进课程、教学与评价的一致性》.课程 教材 教法.2010,30(10):98-107.) 既然学习进程是关于学习路径的假设,必定是基于实证的,也是可以检验的,学生在正确的指导下,实现对主要的科学概念的持久理解和解释,以及科学实践能力的提升。 学习进程有三种主要的学习模式:爬梯式、拼图式和训练式。针对本课“声音有强弱”这一概念,利用“爬梯式”的学习模式开展研究,帮助学生在课堂中获取“声音强弱概念”信息,初步形成“振动幅度”对其变化原因的猜想,再借助相关实验材料(钢尺、橡皮筋)进一步认识两者关系,最后尝试带领学生爬到振动情况不明显的发声物体(铝板琴键盘)这一阶梯来研究,再借助声音的振幅图像完全形成“振动幅度”与“声音强弱”的关系。逐层递进地围绕“声音强弱变化”展开研究,就像爬梯子一样,每当爬上一节梯子,学生就会有一个收获,而这一个一个的小收获,随着梯子的高度逐渐增加,最终学生对科学概念的持久理解力以及其科学实践能力会有所提升,思维也会上升到一定高度。 2教学背景分析 1、课标位置与要求 本课属于“物质世界”的探究领域,属于能量的表现形式之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要求学生在知道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后,能区分声音的强弱与高低。 2、教学内容分析 《声音的变化》是首师大版《科学》第三册教学内容,属于《声与生活》单元。在本课之前有《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两课作为铺垫。纵观本单元,通过这两课的学习,学生会知道声音的产生和传播都与物体振动有关,遵循学生对此概念的“学习进程”,为学生搭建一个有力平台,学生会在本课中听到强弱不同声音时,会主动向“振动情况发生变化”这一方向思考。学生学好本节课,才能为下一“学习进程”做好铺垫,即在学习第四课《噪音与防治》时,能更好的理解噪音产生的原因与防治办法。 3学情分析 学生情况: 学习进程理论关注学生的原有概念,并将学生的原有概念作为学习的起点。为了了解学生在此课前的原有概念,课前我们对学生(38人)进行了前测。下面是前测试题: 前测结果: 第1题 回答“用力敲鼓豆子跳得高,轻轻敲鼓豆子跳得矮” 36人 回答“不清楚” 2人 第2题 回答“与鼓面振动大小有关” 3人 回答“与用力大小有关” 31人 回答“不清楚” 4人 第3题 第4题 回答“声音大小、音调高低不同” 18人 回答“声音大小不同” 10人 回答“声调不同” 6人 回答“声音大小不同,感觉不同” 4人 学情分析: (1)知识情况分析 从以上前测题的结果看,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上存在以下优势: 优势1:学生对声音的研究兴趣浓厚,从第一课《声音的产生》开始,学生就积极参与活动,通过猜想、验证、总结、归纳等探究过程,发现声音的产生与振动有关,并能说出“振动产生,声音产生;振动停止,声音停止”, 在这一概念的“学习进程”下,学生可以较好地结合音叉、小鼓等发声物体进行说明。这对本节课所研究的内容铺垫一个很好的基础,对学生后一“学习进程”是有帮助的。 优势2:学生在音乐课上曾简单地学习过声音的强弱和高低,对于不同物体发出声音的强弱或者高低变化也有所感知。在这一概念的处理上,就可以结合以往的“学习进程”进行迁移。 根据前测题出现的问题,说明学生在现阶段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问题1:学生虽然能说出声音有大有小,音调有高有低,但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