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题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下第一单元 《庖丁解牛》 课 型 新授课 课 时 2课时 教材分析 《庖丁解牛》是语文必修下第一单元第三篇课文,作者把牛比喻成复杂的社会,尽管矛盾复杂,斗争激烈,但总有间隙可寻,只要像庖丁那样,“以无厚入有间”,顺应环境,随俗沉浮,回避矛盾,就能保全性命,养护精神。那么人就能在社会中游刃有余了,精神和身体不会受到伤害,同时解完牛踌躇满志之后,感到心滿意足的同時,应该好好地收敛自己的态度,不要得意忘形,否则还是容易受伤害的。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本文重点文言词汇、句式;理清字面语意,整体把握“解牛”的过程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合作探究,把握“解牛之道”与“养生之道”的关联。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品赏语言,欣赏庖丁解牛的技艺高超。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解牛之道”的深刻寓意。对本文“庄子之道”以及所具有的启示意义的理解。 教学重点 理解“解牛之道”的深刻寓意。对本文“庄子之道”以及所具有的启示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 通过合作探究,把握“解牛之道”与“养生之道”的关联。 情境导入 南怀瑾先生说:“儒家是粮店,道家是药店。” 孔孟“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使百姓的日常生活更安定和乐,随之养生也成了中国文化中比较永恒的主题之一,古往今来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当今社会好像尤为注重。 然而作为哲学家庄子,他讲的养生比起世俗之人的养生,却有着极大的不同。世俗之人所谓的养生,大多关注肉体生命的护养。今天我们来走进哲学家庄子的药店,探寻一下庄子给世人开了什么养生秘方?此药除了养生还有无别的功效? 了解庄子 庄子,姓庄,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 主要思想: (1)哲学上:把“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 (2)政治上:无为而治。 (3)生存方式: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的著作 《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的著作,因庄子曾隐居南华山,所以,又称《南华经》,是著名的经典著作。原有52篇,现存33篇,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内篇共7篇,是庄子本人所作,是全书的精华部分,全面阐述了庄子的宇宙观、历史观、人生观、道德论和政治论;外篇15篇,是内篇的补充和发挥,观点阐述的更为明确和具体,对丑恶现实的愤慨表现的更为强烈;杂篇共11篇,是庄子后学对庄子思想的继承和发挥。 《养生主》选自内篇,是庄子宣扬其养生之道的文章,其中引入了《庖丁解牛》的寓言加以论证。 2、初读课文明字音 3、解题 庖:厨师 丁:厨师的名字 解牛:剖开、分割。分解牛的肢体 庖丁解牛:一个叫丁的厨师分解牛的肢体 题目“庖丁解牛”能不能换成“庖丁杀牛”或者“庖丁宰牛”? “杀”:太血腥 “宰”:太无情 “解”:技巧性更强,具有艺术性! 活动一、欣赏“解牛之美” 解牛本是杀生,是血淋淋的场面,庄子是如何描写庖丁的解牛场景的?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翻译:庖丁给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倚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作者为什么要强调它符合《桑林》的舞蹈,又合乎《经首》的节奏? 为了突出庖丁解牛技艺的高超,看庖丁解牛也是一种艺术的享受。 文惠君曰:“善哉!技盖至此乎?” 翻译: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活动二、感悟解牛之道 细读文本,从解牛理念、解牛态度、解牛境界三个角度思考庖丁的“解牛之道”,填写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