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君子自强不息 九年级 上学期 第二单元 综合性学习 些些意 目 CONTENTS 录 01. 导入与目标 02. 解码精神内涵 03. 追寻榜样足迹 04. 演讲与表达 05. 升华与承诺 导入与目标 01 君子自强不息 课题导入 大人们对小孩往往都寄予厚望,总爱问:长大后,你是要考清华还是北大啊? 一度以为这个世界上只有这两所大学…… 课题导入 有没有同学知道清华大学的校训是什么呢? 课题导入 清华大学的校训是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这一校训源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强调刚健进取与宽厚包容的精神。 什么是自强不息?我们如何践行自强不息? 解码精神内涵 02 学习目标 01 理解内涵 理解”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涵,明确其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性。 02 搜集分析 搜集并分析相关名言、诗词,感受自强不息的文化底蕴。 03 讲述故事 讲述自强不息的人物故事,采访身边榜样并撰写采访稿,完成以‘自强不息’为主题的演讲。 什么是自强不息? 定义 “自强”是自我强大,自我增强;“不息”是不停止、不放弃、永不懈怠。 自强不息包括自信自立、勤思苦学、勇于开拓、不屈不挠四个方面,是个人成长的重要品质。 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核心精神之一,它源于对天道运行的深刻洞察,体现为个人主动进取、坚韧不拔的卓越品格,并升华为民族与国家不畏艰难、奋发图强的宏大叙事。它强调的是一种内在的、持续的、向上的生命力,其终极目标不仅是个人成就,更是将个人价值融入社会、国家和时代的发展洪流之中。 名言解读(一)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能够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人;但能够战胜自己(的弱点)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真正的“强”不是向外征服,而是向内克己。“自强不息”的终极目标,不是要压倒别人,而是要不断地超越自我。 名言解读(二)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毅,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正是因为目标远大(任重),道路漫长(道远),所以才需要“弘毅”的品质———也就是刚毅坚韧、持之以恒的“不息”精神。 名言解读(三)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八上 所以上天要把重大责任降临给这个人时,必定先使他的内心痛苦……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这段话强调苦难并非惩罚,而是成就大任的必经锤炼。这种观念将外在的“困苦”转化为内在“自强”的动力,激励人在磨难中坚守志向、持续奋进,体现了“不息”精神的深层内核———在艰难中主动成长,最终实现生命的升华。 追寻榜样足迹 03 诗词中的自强精神 诗句展示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困境描绘:“路漫漫其修远兮” 直接道出了追求理想之路的漫长与艰难。这里的“路”既是现实中的政治坎坷,也是人生与理想的征途。 精神内核:“吾将上下而求索” 是自强精神的核心体现。“吾将” 展现了无可撼动的主观能动性和决绝态度,无论外界如何,我的选择是坚定的。 自强内涵: 这句诗展现的自强,是一种面对巨大困境甚至绝境时,对崇高理想九死不悔的执着追求。它不因道路漫长而却步,不因希望渺茫而放弃,体现了理想主义者最高贵的倔强与不屈。 01 诗词中的自强精神 诗句展示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现实反差:此诗写于李白被“赐金放还”,政治失意之时。诗中描绘了“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的苦闷,但最终迸发出这句豪言。 精神内核:“长风破浪” 运用宗悫的典故,象征着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宏大场面,充满了力量感与画面感。 “会有时” 是关键所在,它表达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