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70588

鲁教版五四学制2024九年级全一册化学第三节 物质溶解的限度 教学设计

日期:2025-11-19 科目:化学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84次 大小:7270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教版,五四,学制,2024,九年级,一册
  • cover
第三节 物质溶解的限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清晰界定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熟练掌握二者相互转化的具体方法。 理解 “溶解度” 的概念及包含的四要素,能够从溶解度曲线图中准确提取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相关信息。 知晓降温结晶是分离混合物的常用方法之一,了解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关键因素,并能运用该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如汽水冒泡、打嗝等)。 (二)核心素养目标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从宏观的物质溶解现象(如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变化)切入,深入剖析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及溶解度的微观本质,学会用微观视角解释宏观溶解现象。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通过分析实验现象推导物质溶解规律,构建溶解度曲线模型,利用该模型解决物质溶解度比较、结晶方法选择等实际问题,培养逻辑推理与模型应用能力。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借助 “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 实验探究活动,提升学生实验操作技能与科学探究精神,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设计方案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定及转化,溶解度的概念及四要素解读,溶解度曲线的信息提取,降温结晶的原理与应用。 (二)教学难点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分析,溶解度四要素的精准理解,溶解度曲线在物质分离、溶解度比较中的灵活应用。 三、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隶属于第一单元第三节《物质溶解的限度》,是学生在掌握溶液基本概念后的深化学习内容,起到衔接溶液基础理论与后续化学实验操作、工业生产实际应用的关键桥梁作用。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本节围绕 “物质溶解存在限度” 展开,通过 “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 探究实验,让学生直观感知溶解限度,进而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明确二者的条件性与可转化性。在此基础上,引入溶解度概念及四要素,实现对物质溶解能力的定量描述;通过溶解度曲线的学习,帮助学生可视化理解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最后介绍蒸发结晶与降温结晶方法,让学生体会化学知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为后续复杂混合物分离、物质制备等学习奠定基础。 四、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为初中阶段学生,此阶段学生正处于化学知识积累的关键期和思维能力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重要阶段。在知识储备上,学生已初步了解溶液的形成及基本属性,但对物质溶解存在限度这一特性缺乏系统认知;生活中虽有溶解物质的经历(如冲糖水、盐溶解),却未从化学视角分析溶解量与外界条件的关联。 思维层面,学生对直观实验现象兴趣浓厚,但理解饱和溶液、溶解度等抽象概念时易遇障碍,且可能存在 “饱和溶液即浓溶液”“不饱和溶液即稀溶液” 等认知偏差,需在教学中针对性纠正。此外,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有待提升,教学中需通过分组实验、讨论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生活现象与实验激趣 【展示生活场景】同学们,生活中我们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打开汽水瓶盖时,会有大量气泡涌出;喝了汽水后,容易打嗝;鱼缸里的鱼能在水中存活,这些现象看似平常,其实都和 “物质溶解的限度” 有关。 【提出问题】我们知道氯化钠、硝酸钾等物质能溶于水形成溶液,那如果向一杯水中不断加硝酸钾,它能一直溶解下去吗?大家可以先大胆猜测结果。 【实验演示】接下来我们通过实验验证:在室温下,向盛有 20mL 水的烧杯中加 4g 硝酸钾,充分搅拌,观察现象;再继续加 4g 硝酸钾,搅拌后观察;随后加热烧杯,观察变化;待冷却后,观察现象;最后向冷却后的烧杯中加 10mL 水,搅拌观察。 【总结导入】从实验中我们发现,物质溶解并非无限度,而是存在一定限制,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 “物质溶解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