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学鲁教版五四学制 2024 九年级全一册 第二节 碱及其性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辨识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物理特性与俗称,掌握其正确保存方式,明确二者的特殊性质。 理解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归纳碱的通性,能规范书写相关化学反应方程式,并准确描述反应现象。 知晓常见碱在日常生活与工业生产中的具体用途,建立性质与用途的关联认知。 (二)核心素养目标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从宏观层面观察碱的实验现象(如溶液变色、沉淀生成),从微观角度剖析碱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本质 ——— 均能解离出氢氧根离子(OH ),建立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的联系。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基于实验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总结碱的性质规律,构建碱的性质认知模型,理解碱的性质决定用途的内在逻辑。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通过参与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性质的探究实验,提升实验操作能力与科学探究素养,学会基于猜想设计实验、验证结论,培养创新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常见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碱与酸碱指示剂、非金属氧化物、盐的反应规律。 (二)教学难点 依托实验现象归纳碱的通性,理解碱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的原理,掌握碱的化学性质的应用逻辑。 三、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鲁教版五四学制 2024 九年级全一册第二单元第二节《碱及其性质》,是初中化学酸碱盐知识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教材以 “碱的性质探究” 为主线,先通过定义明确碱的类别特征,再聚焦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两种常见碱,从物理性质入手,逐步深入化学性质探究;通过多个实验活动(如碱与指示剂反应、碱与二氧化碳反应),让学生直观感受碱的性质,培养观察与分析能力;同时结合碱的用途,体现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本节内容既呼应了前期酸的知识学习,又为后续盐的性质、复分解反应等内容奠定基础,是学生构建完整酸碱盐知识框架的重要环节。 四、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为初中九年级学生,该阶段学生已完成酸的知识学习,对物质性质及化学反应规律有初步认知,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基础,这为碱的学习提供了知识与技能铺垫。 思维层面,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对实验现象(如溶液变色、沉淀生成)兴趣浓厚,但在理解碱的通性归纳、碱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的微观原理时易出现障碍。学习习惯上,部分学生仍依赖被动接受知识,主动探究与逻辑推理能力有待提升。因此,教学中需通过实验驱动、问题引导,将抽象知识具象化,同时借助小组讨论、分步探究,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知识逻辑,突破学习难点。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环节一:认识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及特性 活动一:碱的定义引入 【引入】之前我们已经探究了酸的性质,今天将学习另一类重要的化合物 ——— 碱。在生活中,大家可能接触过一些具有碱性的物质,比如装修时用到的石灰浆、清洁油污的烧碱溶液。从化学定义来看,这类化合物在水中解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OH ),我们将其称为碱。例如,石灰浆中的主要成分氢氧化钙(Ca (OH) ),就是典型的碱。 设计意图 从生活中的碱性物质切入,结合已学的酸的知识,自然引出碱的定义,降低认知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生活动】 教师提出问题:“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可能属于碱的物质?”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思考。 教师讲解碱的定义,结合氢氧化钙的解离实例(Ca (OH) = Ca + 2OH ),强化 “阴离子全部为 OH ” 的核心特征。 学生倾听并记录,尝试列举生活中的碱(如肥皂水、炉具清洁剂等)。 【对应训练 1】下列物质属于碱的是( ) A. HCl B. NaCl C. NaOH D. H SO 【答案】C 【解析】根据碱的定义,凡在水中解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