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学鲁教版五四学制 2024 九年级全一册 第二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从宏观层面观察金属与氧气、酸、盐溶液反应的具体现象(如燃烧、气泡生成、沉淀析出),从微观角度理解金属原子易失去电子的结构特点是其化学性质活泼的根本原因。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基于实验现象归纳金属反应规律,构建金属活动性顺序模型,学会利用该模型判断反应能否发生,培养基于证据推导结论的逻辑思维。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通过设计并完成金属与酸、盐溶液反应的探究实验,提升实验操作技能与科学探究能力,鼓励学生基于实验现象提出新问题(如 “不同金属与酸反应速率差异的原因”),培养创新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与氧气、酸、盐溶液的反应),置换反应的定义与特征,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内容及应用。 (二)教学难点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灵活应用(如多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顺序判断),金属与酸、盐溶液反应的图像分析(如氢气生成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 三、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鲁教版五四学制 2024 九年级全一册第四单元第二节《金属的化学性质》,是初中化学 “物质性质与反应规律” 模块的核心内容,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教材以 “实验探究” 为核心线索,先通过回顾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引入主题,再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金属与酸、盐溶液的反应,逐步归纳出金属活动性顺序;同时结合生活实例(如铝制品的抗腐蚀性、铁锅不能盛放硫酸铜溶液),体现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本节内容既衔接了前期氧气、酸、盐等物质性质的学习基础,又为后续化学方程式计算、金属冶炼等知识的学习搭建桥梁,是学生构建完整 “金属及其化合物” 知识体系的关键环节。 四、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为初中九年级学生,此阶段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期,学习特点如下: 知识基础:已掌握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如导电性、导热性)及化合反应等基础反应类型,但对金属化学性质的认知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 能力水平:具备基础的实验操作(如药品取用、试管振荡)与现象观察能力,但在实验变量控制(如探究金属与酸反应时控制金属形状、酸的浓度)、抽象规律归纳(如从反应现象推导金属活动性顺序)方面仍需引导; 学习兴趣:对金属燃烧(如镁条耀眼白光)、溶液颜色变化(如硫酸铜溶液变浅绿色)等直观实验现象兴趣浓厚,但对金属活动性顺序这类抽象概念易感到枯燥,需结合具体实例降低理解难度。 五、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情境激趣,衔接旧知 【播放视频】教师播放一段展示金属应用的短视频,内容涵盖金银首饰的装饰性、钢铁桥梁的承重性、铝合金门窗的轻便性及航天领域金属材料的特殊性,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金属制品的广泛应用,与其哪些性质密切相关?” 【衔接旧知】学生回忆已学的金属物理性质(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教师进一步提问:“除了物理性质,金属的化学性质又有哪些呢?我们之前学过镁、铁、铜与氧气的反应,谁能描述具体现象?” 【引出新课】通过学生对 “镁条燃烧(耀眼白光,生成白色固体)、铁丝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铜丝加热(红色固体变黑色)” 的回忆,教师追问:“铝作为生活中常见金属,其与氧气反应的情况和这些金属有何不同?其他金属与酸、盐溶液又会发生怎样的反应?今天我们一同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 设计意图 以直观的金属应用视频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降低学习门槛; 通过回顾旧知(金属与氧气的反应)搭建知识桥梁,自然引出新课主题,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二)教学环节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活动一:回顾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引入】金属与氧气的反应是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