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73507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教学设计(表格式)

日期:2025-10-13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43次 大小:91686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格式
  • cover
《民族大团结》教案 学 科 历史 授课内容 民族大团结 课标要求 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认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内涵及意义。 教学内容分析 《民族大团结》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统一》的第一课。本单元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等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民族团结》这一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的基本政策和方针,以及在促进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中华民族的起源、发展等历史事件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民族大团结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教师引导正确理解和分析。 学习目标 1.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通过材料分析,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的意义。(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2.通过观看视频和图片,知道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措施和成就,了解西部大开发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的新气象。(时空观念) 3.通过阅读宪法条文,认同国家的民族政策,自觉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国情怀) 学习重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和意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重要性。 学习难点 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践行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理念。 学习评价设计 1、通过课堂提问、小组交流,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时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在团队中起领袖作用的为优秀,积极参与的为良好。 2、通过堂清测试学生回答,分析学生哪些方面存在困难,由有针对性地调整。 3、通过布置学生查阅资料、访谈等方式,了解自己家乡或其他地区的民族风俗,考查学生的调研能力,沟通能力,学以致用。 教学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节 教 学 过 程 设计意图及补充 情境导入 讲授新课 探究合作 课堂小结 播放视频《南斯拉夫联盟解体》后思考:视频中南斯拉夫联盟解体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主要是民族关系紧张…… 教师引导看“单元导语”,从单元视角把握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和相互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什么民族政策?民族地区的发展情况如何?引入课题。 指名读【学习目标】。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学生阅读教材P60-61,思考回答问题。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依据、含义、地位、确立过程、实施、意义? 2、请学生说出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教师引导认识实行此项制度的前提是什么?在什么地方实行?自治机关有哪些权力? 问:为什么要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这一制度? 从历史传统、经济文化、现实特点等多角度,深入剖析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出示七年级课本中的插图,请同学看图说出:少数民族与中原王朝的交往的事例。 学生回顾七年级历史,说出张骞出使西域、文成公主入藏、昭君出塞等事件。 观察七年级部分历史单元主题,你们能发现什么,哪一个词是核心 学生:民族、统一。认识到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自秦汉以来,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长期相互依存,不可分离,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 4、观察中国地图并结合地理知识,说说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有何特点? 学生据所知回答: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认识到: 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历史渊源; ②各民族之间密切而广泛的联系———经济文化基础; ③中国各民族的大杂居、小聚居的状况,自然、经济、文化多样性和互补性———现实条件。 明确指出,这一制度是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由中国共产党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 问题的基本政策。 5、请同学根据课本内容,说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过程。 1949年确定下来,1954年被载入宪法,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