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昼夜交替 教学设计 1学情分析 昼夜交替现象是学生眼中习以为常的现象。对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学生的想法却是五花八门。在研究这节课的过程中,先后到四所学校共7个班级授课。每次上课前都要通过问卷的形式获取每个学生对于昼夜成因的认识,然后归类。尽管学生不同,学生们的观点基本上表现为三大类:一是泛灵化的疲劳学说(仅占3%)。认为太阳累了,月亮出来工作,月亮累了太阳就来交换;二是昼夜交替与太阳、地球、月球的运动有关(占33%)。他们认为面对太阳就是白天,面对月亮时是黑夜;三是认为昼夜交替与太阳和地球的运动有关(占64%)。包含四种情况:第一种认为是太阳围绕着地球转动;第二种认为是地球围绕太阳转动,但不自转。第三种是地球自转。第四种,地球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与前三种比较,持此种观点的人数占总人数的66.7%)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课上需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讨论交流(呈现多种证据)、分组模拟实验、呈现新数据及科学史等多种策略,逐层纠正学生的错误概念,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用更多的事实和证据,逐步建立起地球自转与昼夜现象的正确认识。 2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自转一周为一天,需24小时;地球自转引起昼夜交替现象。 过程与方法:课上通过讨论、模拟实验以及数据分析等多种方式不断否定错误概念,建构科学概念。在合适的时机拓展科学史,了解科学家的探究历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探究过程中学生不断推翻错误的解释,体验到探究学习的乐趣;科学史故事与自己的探究体验结合,让学生深刻领悟科学家在科学探索过程中坚持真理的精神。同时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不能迷信权威;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集体研讨、模拟实验、分析数据,探究地球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 教学难点:学生借助模拟实验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在探究中转化错误的前概念。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引入教学 课前活动: 课前对学生进行前测,获取他们对昼夜成因的原有认识,并进行梳理归类。作为课上学习的起点。 (一)引入教学 教师谈话:同学们,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每天都会经历着昼夜现象。(板书:昼夜)现在是昼(手指窗外),再过一段时间就是黑夜。黑夜过去了又是昼。昼夜总是这样有规律地交替下去。(板书:交替)我们就在这昼夜交替中慢慢长大。昼夜交替现象是怎么形成的呢?课前大家纷纷记录下自己的观点。(PPT展示) 学生:与教师互动。 活动2【活动】探究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 (二)探究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 (本环节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学习环节。如果学生对昼夜交替成因的相关积累比较多,就可以通过讨论的形式对错误概念有层次的逐个否定;如果学生的积累少,就先通过模拟实验进行否定。) 第一个环节:引发认知冲突,对错误概念进行第一轮否定 课前教师通过问卷的形式,了解到每位学生对昼夜交替成因的解释,并归类。课上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针对某一类观点,再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图片,呈现给学生,如下图是第二类观点中,认为地球上,面对月球时就是黑夜。 学生情况:针对第一类疲劳说法,以学生现有概念水平很容易被否定掉。第二类观点中,学生的错误概念是:夜晚是由月亮决定的。持有这种观点的学生人数约占三分之一,且这种错误认识很不容易放弃,容易反复。 策略:在转变这个错误概念的时候,先启发学生通过生活中实际观察到的现象或读书获取的知识,如日月同辉等作为证据。教师在合适的时机播放学生可能提到的日月同辉现象、没有月亮的夜晚等图片,进一步丰富其证据。使得学生能放弃错误概念。一旦学生有反复,还可以继续使用上述例举的证据,加深印象促使其转变。 设计意图:呈现学生的原有认识,通过学生之间的认识不断丰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