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太阳系 教学设计 1指导思想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促进者。 在《地球与宇宙》单元的教学中,教师获得知识的途径无外乎书籍、网络、电视等,其实跟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完全一样的。所不同的是,教师在搜集过程中,会更多的加以鉴别、分类、梳理。 由于教材滞后性的问题,尽管首师大版教材已经有了部分内容的调整,但是对于一些行星卫星个数的统计数据并没有及时更正。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科学课程的要求,也是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需求。课堂上,如果学生对于太阳系天体知识了解不多,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或出现麻木状态,根本融入不了课堂,只能成为听众。而学生做好预习准备后,学习状态就会大不一样。他们会从听众转变成课堂的参与者。因此,课前,教师可以根据课堂的学习任务要求,给学生布置必要的预习任务。这样,既可以督促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同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既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也可也以更好地发挥教师的组织、引领、促进作用。 一修改预习单,梳理知识体系 对于预习单的设计,要注意不能增加学生过多的负担,这样才能让学生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在学习中的积极性才不会被抹杀。这是教学中设计的第一份预习单,其内容照搬了教材的表格。尽管只是让学生搜集一个行星的数据,看似没有多大负担,但有什么意义呢?必须修改。 课上,教师出示了填好数据的修改前的预习单,并提出了这样问题的问题:观察数据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对数据进行了分析,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他们得出体积最大(最小)的行星、自传周期最快(最慢)的行星,离太阳系中心越远,公转周期越长。在教师的引领、促进下,生成了新的思考,梳理知识的过程中有了新的收获。 二以学生为主体,离不开教师指导 要想让学生有精彩的课堂表现,课前,教师有必要对学生的资料准备情况进行有效的指导。太阳系这部分知识涉及的许多的天文概念并不是五年级学生所能理解的,太复杂的概念如果不能解释清楚,在不影响理解的基础上就要做必要的回避。 每个小组展示的内容、重点会有不同,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当然,每部分的知识都很多,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教师也要根据课堂需求,给予必要的补充或调整。学生自己感兴趣的必须保留,学生的文字资料,教师要在学生整理的基础上,再帮助他们修改。在学生制作课件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尽量使画面整洁,一目了然。 三教师引领、促进不可替代 对于一些看似比较简单的概念,如当金星在太阳西面时为晨星———启明,当金星在太阳东面时为昏星———长庚,其实学生并不能理解,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用篮球模拟太阳,用乒乓球模拟金星,进行模拟,展示两个天体在太空中的位置关系,让学生感悟。模型的建立,很好的解决了学生的困惑。 尽管学生是学习的主题,但教师的引领作用不可替代。如人类最新的探索宇宙的成果,往往是容易被小学生忽视的。主要原因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更多的是书籍而非网络。人类对于太阳系的探索过程中也会出现错误,并不断地改正着错误。比如,冥王星从行星降为白矮星。这是人类勇于探索、实事求是的精神体现,也是科学课要培养学生所具有的科学素养。同样,一些天文数据可能会出现争议,比如各个行星的卫星个数,这些都是正常的。教师要加以顺势引导。对于像毁灭之神———小行星阿波菲斯在2036年可能撞击地球 ;人类探测器“菲莱”2014年11月12日登陆距地球5亿千米的 “丘留莫夫-格拉西缅科”彗星,完成人造探测器的首次登陆彗星等。这些知识教师在课堂上要及时进行补充,让学生意识到人类探究宇宙奥秘从未停息。这既是人类的好奇,也是人类避免灾,防患于未然的途径。 当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