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7504

3. 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教学设计

日期:2025-09-27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18次 大小:1171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水珠,是从,里来,教学设计
  • cover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3. 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一)在教师指导下,能够根据实验现象讨论、分析出水蒸气变成水的条件。 (二)能够说出凝结的过程,即温度高的水蒸气在遇到比自身温度低的物体时会变成水,能够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凝结现象,如冰箱里取出的饮料瓶外壁、热水杯的杯盖上出现的水珠的原因等。 21cnjy.com (三)在设计与实验的过程中发展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证意识。 2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已经了解了蒸发和沸腾的知识,知道水在常温下会变成水蒸气,知道空气中有水蒸气,通过课前调查发现,学生也知道水蒸气是可以变成水的,但对水蒸气在什么条件下能够变成水还有模糊的认识,有的学生认为水蒸气要被物体挡住才会变成水,有的认为只有热的水蒸气才能变成水,而且很多学生认为从冰箱里取出的饮料瓶外壁出现的水珠和热水杯杯盖上的水珠的形成原因是不同的,这些问题都需要借助本课予以澄清。 3重点难点 (一)重点:通过分析对比实验的现象认识水蒸气变成水的条件。 (二)难点:分析水蒸气变成水的条件。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一)创设情境,暴露迷思概念 1.谈话:什么是蒸发?教室里现在有水蒸气吗?水蒸气从哪里来? 提问:水在常温下吸热会变成水蒸气,那么水蒸气能再变回成水吗?你见过这样的现象吗? (学生通常会提到下雨和热水锅的锅盖) 2.出示带玻璃盖并分别装有冰水、室温水的杯子。 提问:教室里的水蒸气和杯子里的水蒸气都能变成水吗?会在什么地方变成水? 教师根据学生的猜测进行板画。 (教学意图:通过学生对实验现象的预测,会发现他们的迷思概念主要表现为“认为水蒸气聚集、被挡住就会变成水”,这为后面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转变迷思概念提供了依据。) 活动2【活动】(二)实际观察,制造认知冲突 1.分组观察实验现象:学生会看到只有冰水杯外侧出现了水蒸气变成的水。 2.汇报交流:看到什么现象?思考是哪的水蒸气在什么地方变成的? 3.提问:原来的猜测正确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原来的观点正确,就应该看到两个杯子的内侧都出现水蒸气变成的水。但现在没有看到这个现象,说明原来的猜测不正确。)21·cn·jy·com 4.小结:如果观点正确,就应当能解释我们看到的现象。现在,原来的观点解释不了这个现象,说明原来的观点是错误的。 (教学意图:通过制造认知冲突,学生发现了原有概念的局限,才会产生解决冲突的欲望,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2·1·c·n·j·y 活动3【活动】(三)尝试提出新观点,引导学生分析新观点是否正确 1.提出新观点 (1)谈话:既然现有的观点不能解释这个现象,我们可以尝试提出新的观点来解释这个现象。你有新的想法吗?水蒸气遇到什么样的物体就能变成水?【来源:21·世纪·教育·网】 ●预测1:学生不能说出水蒸气遇到凉(冷)的物体就能变成水 对策1:这两个实验有什么不同点?产生不同现象的原因就是这个不同点造成的。 ●预测2:学生能说出水蒸气遇到凉(冷)的物体就能变成水,或其他观点 对策2:用逻辑推理的方法验证新观点的正确性:如果观点正确就应当能解释我们看到的现象。试试看,能否解释冰水杯外壁出现了水蒸气变成的水,室温水杯外壁没有出现水蒸气变成的水的现象?21·世纪 教育网 (2)小结:我们现在初步提出了一个正确的观点:水蒸气遇到凉的物体就会变成水。 2.进一步验证新观点的正确性。 (1)出示盖了盖子的热水杯,谈话:如果观点正确,不仅能解释现在看到的现象,还应能经得起实验的反复验证。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学生分组观察并讨论:热水杯里也出现了水蒸气变成水的现象,能否用新观点来解释? ●提示:热水杯中的水蒸气的温度怎样?玻璃盖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